大革命时期的燕赵革命先烈之二


赤旗高擎赵博生

赵博生,( 1897--1933 )学名思溥,河北黄骅人,宁都起义领导人之一。今黄骅市东慈庄人。1914年入保定军官学校, 1917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任皖系军队北京北苑参战第一师见习官。历任国民军副团长、参谋长、旅长等职。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不久,转入冯玉祥的国民军,历任团副、参谋处长、旅长等职。1926年,冯玉祥在五原誓师后,和共产党建立联系。1929年,在西安任十四军参谋长兼特种兵旅旅长,并兼城防司令。1931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路军参谋长,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接受了中共中央军委关于在第二十六路军举行武装起义的指示,先后联络七十三旅旅长董振堂、七十四旅旅长季振同共同在宁都举行起义,率部一万七千多人加入中国工农红军,此部改编为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五军团,赵博生任参谋长兼第十四军军长。1932 年底受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通令嘉奖,获一级“红旗勋章”。

1932年2月,参加围攻赣州的战斗。4月,与一军团组成东路军,东征福建漳州、旋即回师江西与第三军团会合,于7月在水口大败广东军阀陈济棠部。后率部参加攻克建宁之役。这期间,改任五军团副总指挥、第十三军军长。因屡立战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通令嘉奖,并授予一级红旗勋章。

1933年1月,在第四次反“围剿”战役中,亲临前线指挥,所部多次击退疯狂进攻之敌,不幸在指挥战斗中弹中右额,为革命贡献出生命。毛泽东称他为“坚决革命的同志”。叶剑英于1962年“八一”建军节前夕,赋诗怀念。诗云:“宁都霹雳响天暗,赤旗高擎赵博生,虎穴坚持神圣业,几人鲜血染红星。

1933 年1月1日在江西长源庙与国民党军作战中牺牲,年仅36岁

赵博生是我军特种兵的创始人,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自己的生命,也为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壮大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将宁都县改名为博生县,并在瑞金叶坪广场上建立“博生堡”,以志纪念。

 

 

 

恨不抗日死的吉鸿昌将军

“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这是共产党员、著名爱国抗日将领吉鸿昌临刑前写下的一首气吞山河的就义诗。

吉鸿昌,1895年生。1913年入冯玉祥部,因骁勇善战,屡立战功,从士兵递升至军长。他为人正直,不畏权势。1930年蒋、冯、阎中原大战后,吉鸿昌所部被蒋介石改编,他任改编后的第22路军总指挥兼第30师师长。同年11月,该部被蒋介石调遣参加“围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吉鸿昌不愿打内战,对“围剿”苏区、攻打红军消极、反感,并积极与红四方面军联系,准备秘密组织部队起义参加红军。但因所部高级军官被蒋介石分化、收买,使起义计划失败。1931年8月,他被蒋介石解除兵权,强令其携眷出国“考察”。

此时,九一八事变爆发,吉鸿昌坚决要求参加抗战,被蛮横拒绝,无奈含泪出国游历。期间,他心系祖国安危,沿途多次发表抗日演说,呼吁全中国人民在日本出兵侵占我国东北、国家处于生死危难之际,皆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之决心,为生存而战,为公理而战,牺牲一切,坚决抗日,并呼吁国际社会声援中国人民。

1932年1月,日本侵略者又在上海发动进攻,挑起了一二八事变。吉鸿昌闻讯,立即结束欧美之行,在上海一二八抗战的炮声中,于2月底回到祖国。他当即联络与发动旧部,为抵抗日本侵略奔走呼号,并变卖家产6万多元购买枪械,组织抗日武装。期间,他还同宋庆龄等爱国进步人士进行广泛接触,并参加东北抗日救国后援会的工作。他还面见自己的老上级冯玉祥,向冯玉祥陈述自己的抗日决心,并希望冯玉祥再次诚心诚意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共图抗日救国。1932年秋,吉鸿昌在北平由党的北方政治保卫局(即特科)秘密接收入党,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秘密党员。

1933年5月,在中共北方组织的领导与帮助下,以冯玉祥为总司令的抗日武装“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在张家口建立,吉鸿昌任第2军军长、北路军前敌总指挥、兼察哈尔警备司令,随即率部进攻察北日伪军,连克康保、宝昌、沽源、多伦四县,将日军驱出察境。蒋介石政府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反诬抗日同盟军破坏国策,令何应钦指挥16个师与日军夹击同盟军。吉鸿昌率部战至10月中旬弹尽粮绝而失败。失败后,吉鸿昌潜往天津,继续从事抗日活动,先后与在天津的中共秘密党员联系,共同组织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被推为大同盟中央委员会成员,秘密印刷《民族战旗》报,做为大同盟的机关刊物,宣传抗日。这一时期,按照党的要求,他与中共秘密党组织的同志一起,奔波于平津及华北各地,联络各方,策反旧部,训练骨干,准备重新组织抗日武装。

吉鸿昌的活动被国民党特务发现。1934年11月9日,吉鸿昌在天津法租界被军统特务暗杀受伤,遭法租界工部局逮捕,并引渡给北平军分会。敌人使出种种手段,迫害逼供。吉鸿昌大义凛然地说:“我是共产党员,由于党的教育,我摆脱了旧军阀的生活,转到工农劳苦大众的阵营里头来。我能够加入革命的队伍,能够成为共产党的一员,能够为我们党的主义,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这正是我毕生的最大光荣。”“我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1934年11月24日,经蒋介石下令,被杀害于北平陆军监狱,时年39岁。

 

红军名将———董振堂,1895年生,河北新河县人。1917年考入北京清河陆军中学,1923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9期炮科。后投身于冯玉祥的西北军,因战功显赫,由排长逐级递升至师长,曾参加1924年推翻贿选总统曹锟的北京政变和北伐战争。1931年任国民党军第26路军73旅旅长时,被调到江西“剿共”。“九一八”事变后,反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思想日益倾向革命。同年12月14日和赵博生、季振同等率第26路军1.7万余官兵举行宁都起义,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起义部队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团,他任军团副总指挥兼第13军军长,后任军团长。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率部参加赣州、漳州、南雄水口等战役战斗和中央苏区第四、第五次反“围剿”,屡立战功,声名大振。曾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授予的红旗勋章。

1934年10月率部参加长征,红5军团担任后卫,多次完成阻击国民党军的任务,为保障中央红军主力北上立下了赫赫战功,红5军团因此荣膺“铁流后卫”的光荣称号。1935年6月第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第5军团改称第5军,他任军长。1936年10月所部编入西路军,渡黄河西征,指挥所部参加攻占山丹、临泽、高台等县城的战斗。1937年1月12日率部在甘肃高台县城与近十倍于己的敌人浴血苦战,战至最后一人一弹,于20日壮烈牺牲。毛泽东深情地说,“路遥知马力”,董振堂是“坚决革命的同志”。

 

 

豪气激荡的狼牙山五壮士

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北省易县狼牙山战斗中英勇抗击日伪军的八路军5位英雄,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他们是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第1团第7连第6班班长、共产党员马宝玉,副班长、共产党员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

1941年8月,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调集7万余人的兵力,对晋察冀边区所属的北岳、平西根据地进行毁灭性“大扫荡”。9月25日,日伪军约3500余人围攻易县城西南的狼牙山地区,企图歼灭该地区的八路军和地方党政机关。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某部第7连奉命掩护党政机关、部队和群众转移。完成任务撤离时,留下第6班马宝玉等5名战士担负后卫阻击,掩护全连转移。他们坚定沉着,利用有利地形,奋勇还击,打退日伪军多次进攻,毙伤90余人。次日,为了不让日伪军发现连队转移方向,他们边打边撤,将日伪军引向狼牙山棋盘陀峰顶绝路。日伪军误认咬住了八路军主力,遂发起猛攻。5位战士临危不惧,英勇阻击,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一直坚持战斗到日落。面对步步逼近的日伪军,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殉国;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树枝挂住,幸免于难。

马宝玉等5位战士的壮举,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被人民群众誉为“狼牙山五壮士”。晋察冀军区领导机关授予3名烈士“模范荣誉战士”称号,并追认胡德林、胡福才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通令嘉奖葛振林、宋学义,并授予

“勇敢顽强”奖章,宋学义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为纪念和表彰5位抗日英雄。1959年5月重建,更名为“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聂荣臻为纪念塔题词:“视死如归本革命军人应有精神,宁死不屈乃燕赵英雄光荣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