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存不存在“融资难”,有没有出现“倒闭潮”?
对此,中国银监会与浙江省中小企业局联合调研称,中小企业生存确有主客观困难,但近期所谓“倒闭潮”的说法“立不住”。新华社披露了调研情况。
新华社称“言过其实”
新华社报道称,5月20日,中国银监会与浙江省中小企业局专程赴台州、温州等地调研中小企业“倒闭潮”的传闻情况。调查组初步认为,中小企业生存确有主客观困难,但“倒闭潮”的说法“立不住”。
温州市发改委也表示,当前一些企业出现“关停并转”,是产业转型升级中的正常现象,不能简单理解成民企出现危机的先兆。温州市工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市私营企业注销户数534家,同比减少14.56%。
温州市银监局还回应三大知名中小民企倒闭的消息称,确有浙江江南皮革有限公司、波特曼咖啡、乐清三旗集团三家企业倒闭,但“这三家企业倒闭是个案,主要是其自身原因。”波特曼是因为决策失误、战线拉开过长导致资金链断裂;三旗集团是由于盲目跨行业经营、恶意拉多家企业担保、向银行骗贷等原因造成企业主出逃;江南皮革的倒闭则与资金链根本无关联,系法人代表黄鹤欠下巨额赌债并在今年4月外逃,导致经营陷入瘫痪。
新华社表示,“倒闭潮”的论调可谓“言过其实”。不仅浙江没有“倒闭潮”,广东也没有。
广东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秘书长谢泓表示,经历过金融危机最困难的阶段,中小企业生存环境目前整体上处于好转趋势。并未观察到广东中小企业出现大规模倒闭的现象,有关中小企业“倒闭潮”已经发生或将要来临的说法也是不严谨的。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新华社报道援引分析称,业界普遍承认,中小民企经营困境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如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增加、行业结构转型升级、融资成本偏大等。之所以出现“倒闭潮”传闻,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部分放贷主体试图借用趋紧的货币政策改变企业家的预期,使得自己以更高价码进入放贷市场;再者,‘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一些企业主已经深谙此道”。
不过,新华社的报道也承认,温州企业界正流行“等贷”,即等待贷款。来自温州市经贸委的调查显示,今年一季度当地企业普遍遭遇融资难和融资成本提高的考验,规模以上企业中近一半感觉资金面吃紧,中小企业状况则更严峻。许多企业对当前宏观紧缩、贷款抽紧、利息“步步高(002251)升”的局势感到不堪重负。
目前温州的银行利率表面上是基准上浮30%,实际上各家银行通过变相收取管理费、咨询费、“扣存放贷”等方式,使利率上升至月息1.2%左右,超过原利率的1倍多。一季度温州民间借贷综合利率则单季上涨11.9%,环比涨幅高出8个百分点。
财新网此前报道,受制于日前严重的“招工难”“用电难”“融资难”,长三角地区已大量出现中小企业停工、半停工局面。商务部研究院则表示,日前对温州35家企业抽样调查显示,四分之一的企业接近亏损,利润超过5%的企业不到10家。
相关新闻
工信部报告:央行货币政策加大 企业资金压力
中国工业主管部门认为,中国工业企业正面临资金环境总体偏紧的问题,中小企业融资难更加突出。
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联合发布的《2011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春季报告》称,央行货币政策在有效抑制流动性过剩的同时,也加大了企业资金压力,小企业获取银行贷款难度加大。今年央行两次加息推动企业融资成本不断上升,据有关机构测算,中小企业获取银行贷款的综合成本上升幅度至少在13%,远远高于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
工信部网站6月2日披露的这份报告认为,除资金压力外,企业还面临生产成本持续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强化、产成品库存增长较快等问题。
报告预计,二三季度CPI涨幅仍将较高,下半年宏观调控将继续从紧的货币和金融环境。加上国外不可控因素及当前部分地区旱情、电力等能源供应偏紧因素叠加,加息或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预期,实体经济运行将面临各种保障要素供应的“紧平衡”和“硬约束”。——中国工业经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