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赢经济学概论


共赢经济学概论

一、共赢经济学理论的提出

1929年经济大萧条宣布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经济学破产,社会主义国家集体转型宣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失败,三次能源危机告诉我们凯恩斯主义就是一个鼓励浪费制造腐败的经济理论,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宣布新自由主义不是万能的,2010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宣告综合主义也不过一个经济学搅拌器。那么什么经济理论才能避免经济危机呢?就是科学界定市场与政府的分工边界,充分发挥政府与市场两种机制的优点,实现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时达到社会利益最大化,在追求社会利益最大化时也达到个体利益的最大化,就是实现私利与公利统一的新经济学理论——共赢经济学。

二、共赢经济学理论界定市场与政府的分工边界

1、世界经济学发展史就是“市场还是政府”的争论史

亚当·斯密发现了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并且发现了一些破坏市场机制的行为:垄断、犯罪等。由于亚当·斯密的理论没有预见到经济活动的负外部性、公众企业治理中的信息不对称、贫富悬殊造成市场失灵。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宣布单纯市场经济理论彻底破产。

马克思主义的成功在于发现了市场在不能有效解决需求不足的矛盾必然引发经济危机,并且提出了劳动与资本的分配不公是导致有效需求不足的关键。尽管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用计划经济来解决这个矛盾,但是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束缚了人们创造力,最终破坏了经济的活力,导致了全面供应性短缺经济危机,最后以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全面转型而告终。

凯恩斯主义创造性提出了政府从宏观领域解决需求不足的方法——赤字财政政策和膨胀性的货币政策。这个办法及解决了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又保留了市场机制赋予人们创造力,保持了经济活力。但是凯恩斯主义的赤字财政政策和膨胀性的货币政策都是短期政策,从长期来说是没有意义,并且都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导致浪费加腐败。因此,凯恩斯主义主导下的经济发生了三次能源短缺经济危机。

新自由主义发明一些控制外部性的机制,让市场更加有效了。但是新自由主义一是无视市场机制形成帕累托最优时,会导致贫富悬殊的缺陷,二是无视现实中公有制大量存在的事实,实际上欧美的上市公司比国有企业还要公有制,国有只是全国人民所有,上市公司全球人民所有。正是这两个无视导致2008美国金融危机爆发。

综上所述,市场和政府是调节经济的两只必不可少的手,亚当·斯密和马克思各用了一只手,都带来经济灾难,一个需求不足,一个供给不足;凯恩斯、新自由主义、综合主义都是两手并用,但是分工不准确,还是经常引发一些局部的危机,能源危机、金融危机、主权债务危机等。

2、共赢经济学理论界定市场与政府的分工边界

共赢经济学理论继承了亚当·斯密政府需要充当社会的守夜人和反垄断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市场不能有效解决分配不公,导致需求不足的矛盾引发经济危机的思想,凯恩斯主义通过政府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经济行为外部性的做法——庇古税,科斯用产权理论解决了经济行为外部性的办法。但是共赢经济学理论不是简单的继承这些经济学伟人的理论思想,而是创造性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论突破他们的缺陷。比如:从人生来平等应该平等享受一切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出发,采用征收高额稀缺资源税建立普惠制社会保障体系的方法解决分配不公、贫富悬殊问题,避免了革命的恶性循环。对庇古税和产权理论在管理外部性的适用范围进行了科学划分,发挥他们各自优势。通过2008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原因是发现,各个国家都有公有制大量存在,并且欧美的上市公司比国有企业还要公有制,所有者缺位更加严重,国有只是全国人民所有,欧美上市公司是全球人民所有。共赢经济学理论又对政府管理信息不对称管理范围进行了界定,提出了公共企业治理理论。

至此,共赢经济学理论科学界定市场与政府的分工边界:在初次分配领域,只需政府反垄断、管制负外部性、治理公众性企业(国有或上市企业)所有者缺位、当好社会守夜人,在二次分配领域,政府只需将财政资金根据民生和公共需求按平均主义原则分配给受益人,其他的交给市场会更有效率。具体说来,政府直接行政管理负外部性包括环境污染、产品安全、生产安全等。民生和公共需求包括教育、养老、医疗、保障性住房、公交、殡葬、出租车、自来水等,政府只是平均提供资金,通过机制创新让市场去做。政府只需要管制公众性企业(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治理中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信息不对称,不是直接干预经营管理,只通过公司治理制度设计干预。

三、共赢经济学理论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1世界经济400年发展史证明了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性

1825年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以前,西方资本主世界的经济一致处于高速增加阶段,用不到200年时间创造了人类过去数千创造财富总和还要多。但是从1825开始,几乎每隔10年久爆发一次经济危机,到了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每隔7~8年就爆发一次经济危机。因为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相对于人们的需求来说非常充足,每个人基本上都能不受限制享受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就是说每个人的起点基本上是公平的,当时能够破坏市场机制运行只有犯罪,政府当好了守夜人,市场给予人民的平等机会和公平规则,整个社会的分配结果也相对公平。但是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各种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都被瓜分完毕,人民占有财富和地位都不不同导致起点不公平,起点不公平导致分配结果更加不公平,如此不良循环最终就引发了经济危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又破坏了市场的平等机会和公平规则,就是不但没有起点公平,就是过程公平也被破坏了,所以经济危机更加频繁的爆发,并且一次比一次严重。

凯恩斯主义之后(二战之后),政府开始对市场的干预,这些干预对修复市场机制导致的收入分配不公起到了一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起点公平问题,但是过多干预又破坏了市场机制运行,导致社会平等机会与过程公平的缺失,导致经济效率越来越低下,在西方国家引发了1957~1958年、1973~1975年和1980~1982年经济危机。以前的危机都是过剩危机,凯恩斯主义主导下的危机是与能源危机相关的资源短缺危机,这种短缺经济危机爆发就是因为政府不当干预破坏了市场机制运行,导致社会平等机会与过程公平的缺失造成经济效率低下引发的。完全由政府管理经济的东欧社会主义(政府主义)国家甚至出现国民经济体系解体的危机。2008年以来欧美主要经济体爆发金融风暴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收入分配不公导致贫富分化,另一方面是对一些所有者缺失(股东非常分散,企业被内部人控制)的企业监管不力。

综上所述,400年世界经济发展史证明了只要破坏了社会的全面公平,经济危机就会爆发,只要实现了社会全面公平,经济就能健康快速发展。所以说公平是效率的前提,效率与公平是和谐统一的。

2、市场和政府机制实现效率与公平统一的前提

⑴市场需要维护私利与公利统一才能有效

市场的无形之手为什么会有效,因为市场的交易规则就是要求你必须先提供客户满意的商品或服务,客户才会购买,就是说自由市场机制会迫使供应方在追求利益最大化时必须首先让客户利益最大化。但是交易双方还可能给社会不定的其他人带来负外部性——一些人的生产或消费使另一些人受损而前者无法补偿后者的现象[i]。由于公有制广泛存在,所有者缺位导致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行为有时不能一致。除此之外,亚当·斯密就告诉我们垄断和犯罪会破坏市场公平交易的机制,不能实现私利和公利的统一。只有政府控制这些破坏市场机制正常运行人们行为,保障了个人私利与公利的统一,市场才能发挥作用。

⑵政府需要维护公利与私立统一才能有效

政府是把税收拿出来再分配,基本上属于零和游戏,一部分人分配得多,另一部分人就必然分配的少。政府是人民的利益代表,必须公平公正,才能正常发挥作用,但是政府行为必须由官员执行,就是说政府公利与官员的私利统一,才能确保政府公平公正,政府机制才会有效。然而政府的公利与官员的私利经常不一致,因此需要创新机制确保政府公利与官员私利统一。

3共赢经济学理论通过公平促进效率

在初次分配中做好三件事确保程序公平

违法犯罪、垄断、负外部性、公众性企业(国有或上市企业)所有者缺位是破坏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四大毒药。垄断通过破坏人类进步与生存的竞争机制导致程序不公平,负外部性是让社会承担成本,让少数人受益导致程序不公平,所有者缺位是让企业经营者不劳而获鲸吞所有者财产破坏程序公正。共赢经济学理论提出了只有政府反垄断、管制负外部性、治理公众性企业(国有或上市企业)所有者缺位、打击了违法犯罪才能确保市场机制正常运行,实现了程序公正,促进社会经济效率提高。

在二次分配中健全社保体系确保起点公平

共赢经济学理论提出在二次分配领域,政府将财政资金根据民生和公共需求按平均主义原则分配给受益人,也就是建立幼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每个人的起点公平。这样就可以提高财政资金分配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可以避免官员在资金分配中的寻租行为,资金分配的效率也是最高的。

四、共赢经济学理论应用的方法

共赢经济学理论为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热点和难点问题提供了理论指导,设计出一个个能够实现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时达到社会利益最大化,在追求社会利益最大化时也能够达到个体利益的最大化的经济政策,构建充分发挥无形之手市场和有形之手政府各自优势社会经济体制机制。设计共赢经济政策的步骤:

第一步:考察政策调整的范围。根据共赢经济学理论,一项经济政策调整内容不属于反垄断、管制外部性、治理信息不对称、打击违法犯罪和二次分配中资金管理,那么这个经济政策就可以取消了,由市场机制自行调节就行了。如果是在这范围内,那么就对该政策进行博弈分析,看是否能够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私利与公利的统一。

第二步:对政策进行博弈分析。首先分析政策调整的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时选择的最佳行动方案,接着分析这些行动方案产生的后果,是否能够达到社会利益最大化,再与实际执行效果进行对比。如果对比效果一致,不能达到社会利益最大化,就说明原来的政策设计存在缺陷,需要提出政策创新方案。

第三步:提出收集确定政策创新方案。广泛向社会征集创新政策方案,再分析新政策方案的行为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时选择的最佳行动方案,最后分析这些行动方案产生的后果是否能够达到社会利益最大化。如果能够达到社会利益最大化,那么这样的政策方案就可以采用,不能就要重新寻找新政策方案。



[i] 外部性的百度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