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元庆也成为联想的主人了。联想集团不以“MBO”,而以“个人投资”命名此次收购。
6月17日,联想(HK:00992)发布公告称,CEO杨元庆通过母公司联想控股购入公司约8%的流通股;此轮收购后,联想控股持有公司34.82%股份,仍为第一大股东,杨元庆持股增加至8.7%,成为联想集团单一个人最大股东。
2007年8月,郭为成功MBO之后,持有神州数码8.76%,2010年进一步增持至18.56%。当时业界纷纷议论:联想分拆,郭为走在了杨元庆的前头。成功MBO,增持联想股票至8.7%,在产权改革的道路上,杨元庆终于与郭为并驾齐驱。
杨元庆此次持股,共计花费约为31.5亿港币(4.038亿美元)。
建立“强关系”
“这个交易本身属于个人投资行为,但做出这个投资的决定是基于我对公司美好未来的充分信心。”杨元庆在一项声明中说。
联想控股发言人桂琳表示,售股是为了加强联想集团管理层与公司整体利益的一致性,也表明联想控股对联想集团管理层的表现“非常满意”。她拒绝评论联想控股是否会出售更多股份。
计世咨询总经理曲晓东认为,杨元庆增持公司股票,意在使管理层与公司之间建立“强关系”。曲晓东认为,杨元庆原来只持股0.7%,是“弱关系”,对比杨元庆对公司的贡献,这个比例太低了。
曲晓东认为,杨元庆与联想集团的“弱关系”对股东“不是件好事事”,变成“强关系”是件三方共赢的事情,对现有股东而言,更放心,因为杨元庆会全力以赴的做好联想;对杨元庆自己也是个好事,努力终于获得了回报;对于联想管理团队来说是个好事情,杨元庆复出任CEO之后,联想业绩扭亏为赢,证明杨元庆能够带领他们获得市场,占用竞争对手。
联想集团新闻发言人陈丹青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非常强调这是杨元庆个人的投资行为。她同时强调,这会使公司管理层与联想公司长远发展有更为紧密。曲晓东认为这勿庸置疑地“会使公司管理层更加努力的工作”。
曲晓东认为,除了让管理层与公司之间由“弱关系”变为“强关系”外,还与联想的战略转型有关,联想面前有两个任务,一是成为全球PC市场老大,二是转型移动互联网,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拥有一席之地,为实现这两个任务,联想集团面前有两个敌人,一个是惠普,一个是苹果。
4亿美元从哪里来?桂琳接受采访时没有透露杨元庆MBO的资金来源。
MBO与“转型”
曲晓东认为,联想集团挑战惠普成为全球PC市场老大,只是个时间问题。
根据IDC的数据,由于宏碁销量下滑,联想今年第一季度已经超过宏碁成为全球老三,年内超过宏碁成为全球老三,问题不大。2010年全年,全球市场占有率创下10.2%的历史新高,与宏碁、戴尔已经相距不远。
联想集团上月表示,在企业换机潮的驱动下,其截止至3月31日的三个月内净利同比增长三倍,从去年同期的1300万美元提升至4200万美元;而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从43.2亿美元提升至48.8亿美元。
今年1月,联想将与NEC成立合资公司,联想持股51%,合资公司组建完成后,新公司将成为日本市场最大的PC销售厂商。6月1日,联想集团继收购NEC之后,继而收购德国个人消费电子企业Medion,通过这笔收购,联想集团占据了德国PC市场14%份额,以及西欧PC市场7.5%份额。
曲晓东说:联想过去拓展全球,没有自信,自杨元庆任CEO以来,在全球前五大PC厂商当中,成为增长最快的厂商,杨元庆及联想的自信已经回来了。曲晓东认为联想年内“超越宏碁”之后,接下来的目的是超越惠普、戴尔。
惠普、戴尔两位竞争对手目前分别出现了不同的问题。惠普由于战略重心在IT服务与PC之王之间摇摆,其战略定位不清楚,导致PC质量问题不断。2010年5月和2009年五月,惠普就曾先后两次召回5.4万块和7万块笔记本电池。自2010年扩大电池召回范围后,惠普共接到因电池所致的7起受伤、1起烟雾吸入受伤以及36起财产损坏报告。
在中国,惠普曾遭遇消费者集体起诉。
戴尔直销模式则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其战略重心正逐步向IT服务转型。
曲晓东认为,传统PC,质量没有差异,主要工作是管理增效,提高市场销售额,这比的是运营能力。他认为联想“具备成为第一”的条件,第一产品质量、性能,不比惠普、戴尔差,二是相对品牌优势,惠普、戴尔由于质量问题的美誉度都有所下降,特别是惠普,下降十分厉害,而唯有联想品牌保持稳定。
同时PC制造的重心在中国,联想作为本土厂商,有天然的成本优势。
联想的挑战在于非传统PC领域,未来最可怕的对手是苹果,与苹果拼的不是硬件制造能力,而是包括硬件制造,软件开发,应用提供,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比拼。联想在这方面,还需要证明自己的能力。
与惠普跑,联想需要加油就行了,与苹果跑,联想需要换引擎。
不管是加油跑,或是换引擎,这都是长期工作,杨元庆MBO,有利于管理层专注于联想的长期战略,而不为短期利益而屈服于投资者的意志。
杨元庆4亿美元购股:与联想集团建立强关系
评论
1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