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气:瑞风二代的基因


    瑞风来自韩国现代的H-1,这是业界皆知的事实。但人们不知道的是,瑞风是什么时候变成了纯国产的?人们不知道为什么现代与江淮分道扬镳的原因,更不知道瑞风二代诞生的历程。在瑞风的发展过程中,江淮走过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过程,形成了自我创新、自主研发的新机制。
把自强的秘密写入ECU
    事实上,从瑞风诞生的第一天起,江淮人就开始琢磨自己造车了,正是因为这个,所以2003年瑞风的车身就实现了100%国产化;在通过KD方式引进现代发动机的同时,江淮不断用国产零部件替代韩国配件,直至100%国产化。正是因为江淮的学习能力太强,自主精神太强,韩国现代拿来多少东西,江淮就吸收多少东西,因此双方分手了。在国产化过程中,江淮有个明确的要求,对现代零部件的替代要在用户不知不觉中实现,即产品不仅是内在质量,而且要在用户感受上达到和超过现代的水平。
    江淮技术中心副主任任国清说,我们正是在一个个零件的替代中学到了知识,获得了自主开发能力。后来,因为江淮的发动机配件做得比现代的还好,甚至现代采购江淮的配件装配韩国的发动机。后来通过与AVL的合作开发了自己的发动机,到2005年,涡轮增压发动机制造出来了,升功率达到了70千瓦。在给瑞风二代的匹配过程中也走过弯路,但如今已经掌握了核心技术,通过变速箱的调整,克服了发动机低速区扭矩不足的问题,动力超过了3.0升自然吸气式汽油机,油耗比2.4升发动机还低,形成了2.0T+6MT的黄金组合,未来还将用上自主研发的DCT(双离合器变速器)。
    众所周知,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是中国汽车工业的软肋,也是跨国公司向自主品牌开出天价研发费的资本。然而,面对跨国公司的天价,江淮选择了自主。据任国清介绍:“原来车爬多大坡度用多大的油门、用什么档位都是控制在人家手里的黑匣子,经过几年的攻关,如今冲破了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ECU中的软件都是我们自己写的。瑞风二代已经经过了海拔5000米高原、50°C高温和-40°C低温,以及各种路况的高强度行驶测试,不仅达到了设计要求,而且在动力性、经济性、噪音控制方面超过了奔驰唯雅诺。”
将规范写入自主的流程
    自主品牌与跨国公司在产品研发上始终存在着一种看不见的、内在的差异,这个差异就是正向研发的标准与流程。江淮在瑞风国产化过程中不仅摸索掌握了标准,同时建立起了自己的研发流程。
    瑞风二代不仅要继承瑞风一代的市场,还有个挺近高端市场的计划,挺近高端市场意味着瑞风二代要在技术水平上要超过上代水平,要有足够的创新。来自江淮的内部资料显示,瑞风二代与上代产品零件的通用率仅有35%。或者说,从动力总成、底盘系统、电子控制系统到车身设计,瑞风二代上大量采用了新工艺、新技术,实现了脱胎换骨的改变。而如此深刻的改变,从一个侧面展示出江淮自主研发流程的力量。
    瑞风二代在研发时首先制定项目主计划,并对主计划进行纵向、横向分解;再根据模块分工,制定领域计划;根据项目进度,制定月度工作计划;再根据计划交付物的进度及质量,对项目的开发进程进行管控。其间,江淮设计了验收、交接的13道门,每个项目都有精细的分解指标和完成的时间要求,一项指标不合格都无法进入下一道门。非常值得称道的是,江淮把奔驰的唯雅诺设定为产品开发的对标产品之一,不仅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江淮对瑞风二代核心技术的高要求,更展示出江淮人自主创新赶超世界一流的骨气。
    根据江淮技术中心乘用车研究院技术总监刘辉介绍,瑞风二代的外观设计来自江淮的意大利研发中心,内饰设计来自江淮的日本研发团队,正是因为有如此严格的正向开发流程,完美地体现了设计要求。如今的瑞风二代,继承了瑞风一代空间大、通过性好的有点,提升了动力性、经济性,降低了噪音,提高了舒适性,并可为不同的用户提供不同的悬架结构。车身采用了BOX结构,并大量采用高强度钢,通过结构优化进一步拓宽了驾驶员的视野……
    中国汽车工业对外开放的核心是要建立自主的汽车工业,没有自主研发就没有自主的汽车工业,江淮在引进韩国现代H-1后,不仅没有落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在落后”的怪圈,而且在自主研发中杀出了一条血路。李书福曾经深有感触地说,我们汽车搞到一定程度,人家什么东西都不卖给我们了。江淮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任国清介绍说:“我们到德国去投资,德国查了又查,生怕我们得到他们的核心技术,而这恰好成为我们激励研发团队冲破技术封锁案例。”人是要有点精神的,自主品牌企业也是如此,瑞风二代的研发里程就是一个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过程,就是一个一步步冲破跨国公司技术壁垒的过程,瑞风二代的基因就是两个字:“骨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