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缇香小镇,优美的产品胆怯的营销?


缇香小镇:优美的产品胆怯的营销?

(一)

首先申明下,这是一篇关于营销理论和营销事件的探讨,在探讨过程中,基于营销的看法可能和缇香小镇操盘团队理念或者有一定的出入,但本文的目的不是以攻击或者诋毁操盘团队为目标而进行的写作,笔者想表达的仅仅是对一些营销理论和营销实践的思考和反思。

(二)

关于缇香小镇的一些基本事实。缇香小镇位于九龙坡区陶家小镇。当前在售第二期占地500亩,一二组团占地250亩左右,事实容积率为0.5左右,加上项目自身市政租赁征用地120亩(四个组团共享),真实容积率大概只有0.4不到(这个容积率并非土地出让给出的容积率,原容积率为2,缇香小镇为确保项目品质和质素,将容积率调减下来)。第二是项目操盘团队为常青藤项目操盘团队(项目操盘团队给绿城有很密切的关系)。关于项目区域,基于重庆组团城市的弹性区域归属,项目区位总体界定,你只能界定为大西区。在西区的位置,你也可以说他是西区的绝对中心,也可以说它是九龙坡区的边缘,也可以说是江津区与九龙坡区的交接地。至于大西区的前景,怎么看,那是另外一个较大的概念了。而关于产品,常青藤能够在重庆别墅圈拥有相当话语权,完全是借助自身产品良好品质,在不具备通常意义上的高端产品的地利(无资源,无人文,无显著区位优势)的情况下,话语权仅仅凭借自身的独特魅力。缇香小镇由于拥有常青藤所无法拥有的优势,体量优势(缇香小镇2000亩,常青藤只有300多亩,产品相互之间的资源腾挪和借用优势更为充分),公共资源优势,120亩征用地。市场经验优势,在常青藤的探索之后,对重庆市场的习性更为了解和熟悉。

 

(三)

关于营销理论。被广为流传的营销理论是顾客是上帝,而关于房地产的理论则是地段,地段还是地段。

对于第一个理论,笔者是在读书时代接受教诲的,那是源于科特勒的营销理论发展的逻辑路径:推销时代,产品时代,营销时代,顾客时代而演绎出来的,也是他本人体验出来的。在顾客是上帝流行了几十年以后的今天,我们却突然面临这种的尴尬,即我们不知道顾客在哪里,是什么样子,有什么需求,有什么喜好。比如我们在调研的时候,顾客会很肯定的告诉你,我觉得我的客厅宽度4.5米或者4.8米足够了,但他看完隔壁邻居的横厅以后,回来就给你说,我要我的客厅象隔壁一样,有8米宽;或者她听说双流线很好,但过两天给你说,双流线华而不实,中看不中用;也或者昨天他去隔壁邻居家看那个大跃层很舒服,但过两天给你说,我更喜欢大平层的空间的气派。对此,你只有诅咒,该死的上帝,你到底想要怎样?更可恶的是,明明周边的房价都10000元了,他们告诉你,他们只能接受8000的房价。

关于第二个理论,那是李嘉诚的,几乎现在没有人可以否认他老人家的名言。但这是问题的全部么?如果是这样,那么被称为不好的区域和口岸的房子,就可以不卖了,或者更干脆开发商都不要建了。在这里笔者要说明第一点,在城市形成期或者城市发展上升期,关于地段认识是弹性的和模糊的,即便在成熟城市中,地段价值也会随着城市公共配套的改变(比如轻轨,地铁,商业或者共建设施),因此地段在房地产营销中,永远都属于一个动态概念,而不属于静态概念。

但笔者在这里要探讨的是另外一层意思,地段理论提出来的基本前提是什么?关于这一点一直没人探究,而关于地段理论提出来的基本前提笔者认为是房产投资,因投资而强调的保值增值而言,地段的作用是决定性的,甚至有些唯一性。但如果作为居住产品来说,作为真实的实用性而言,地段理论就会受到极大质疑,这也是美国城市郊区化的主要动力所在。而且对于地段的认识,因每个人角度不同也会极大的不同。

如果房子用于居住和使用,那么它应该回归产品本身,这里回归到对别墅的产品界定来了,在除房子外的其他奢侈品,几乎都以生产商(品牌)而荣耀,比如时装LV,皮尔卡丹;比如汽车奔驰宝马;比如名表和首饰等,无一不遵循这种规则和规律。房地产遵循么?在国内大众品牌肯定是遵循的,比如万科,绿城龙湖,同样的产品相同的地段,会较周边产品有10%以上或者更高的溢价能力。

 

(四)

上面我们似没有回答我们提出的问题,甚至没有提出我们想要表达的观点的方向。这里笔者要把自己的观点清晰的亮出来,房地产营销,对于个体企业,最重要的是比较优势的获取,即营销的观点首先不是顾客,因为我们没办法知道顾客是什么样子,也不知道顾客是否真的存在,或者顾客是否一直与我们同行,在一个动态而多元的情况下,指望通过对顾客的了解而建立起来产品信心是不可能的。苹果如果之前做个市场调研,肯定没有一个潜在的顾客给他们讲苹果今天产品描述出来,这当中更可能的是,苹果在于竞争对手中,发现了较为明显的比较优势,并将比较优势加以充分运用而获得的今天的成功。

第二个观点是关于房地产项目,特别是高端项目而言,营销中更重要的是体现产品价值而非地段价值,地段价值是一个社会或者个人发现与重塑过程,整个过程对于开发商而言,贡献度很少,或者是开发商可控性很小,最大的控制仅仅在于购房需求多的时候,提高价格;购房需求小的时候,降低价格。但产品的塑造和价值,对开发商而言,往往具有极大的可控性,而这种可控性一旦固化,就会形成强烈的品牌驱动力,比如绿城在海南的项目,一个资源稀缺,产品相对绿城而言并不特别出众的高层产品,在海南市场刚一启动,便被老业主一抢而空。和黄全国的项目也总是不断的闪现出老业主的影子,这点在缇香小镇自身也非常明显,基于对地段的发掘和认识程度并不高,外来客户较少的情况下,老业主几乎购买了绝大部分缇香小镇的产品。

(五)

尊重产品,怎样来尊重产品,或者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尊重产品。继续以缇香小镇为例,从城市区位来说,缇香小镇目前位置确实相对较偏僻,属于城市冷区域;但从产品来说,缇香小镇产自常青藤团队,而产品自身硬件支撑也非常不错。那么这里第一个首要问题就是定价问题,如果是按照区域定价,缇香小镇只能走市场低端路线,即与区位吻合的价位;如果是按照产品来定价,那么缇香小镇应走的是市场高端路线。这两个理念的差异,在当前市场上,至少会有10000元以上的差距,即如果按照区域定价,缇香小镇的价格不会超过15000,但如果按照产品定价,缇香小镇的价格不应低于25000,当然这里巨大的价格差异中,也会面临市场巨大的风险和对企业运营团队的心理考验。

但成熟市场的经验表明,好产品必须要有好价格,甚至产品可以滞销,但也绝对不会廉价,尽管国内外奥特莱斯比比皆是,但购买新款时装仍然是整个市场的主流和方向。

 

(六)

市场用脚投票还是用脑投票,这是经济学里面一个长久争议的话题。同意对经济进行管控的如凯恩斯学派坚持认为市场在用脚投票,所以要对市场进行干预;但奉行自由市场的人则坚持,市场在用脑投票,所以应该对经济放任不管,任其自身修复和裂变。

在我们探讨了关于定价逻辑和依据之后,会继续往下走一个问题,即用什么来判定我们的定价逻辑是合理的。当然如果市场成熟的情况下,也许缇香小镇用拍卖来定基准价值得一试,这是一个验证市场在用脚投票还是用脑投票的有趣的实验。但采用这种策略,每个开发商都会有万千顾虑,所以真正能使用的可能性太小,但笔者认为买高端豪宅,这不失为一个价格发现和尝试的方法。

还有一个方法,即分析现有客户成交结构,如果一旦测试老业主比重相对较高,那么市场很清晰的告诉开发商,即本项目成交中,产品因素成为了主导因素,品牌认同是产品能够成交的核心原因。如此剩余的空间留给开发商的则只有一个角度,即如何将品牌美誉度和忠诚度加码和同时扩大品牌的影响力,也即开发商需要缓慢的做加法(品牌从来不是一天可以建成的,龙湖在重庆也花了将近10年时间才真正完成品牌的建设和积累)。而区域地段,一方面开发商可以做一定的推广,但短期改变区域不现实,但在购买行为中,通过产品的展示和陈列,改变购买的可能性是相对较大的。

 

(七)

关于缇香小镇,我个人的观点可以简单的归结如下。首要的是价格,我觉得可以将价格策略适度调整,价格是构成产品品牌最重要的核心支撑之一;第二产品销售速度可以适度控制,一抢而空的产品只能意味着是性价比最合理的产品,项目销售同样需要从容的气质;三是短期内改变市场对区域认识不太可能,但能够突破市场对产品的认识,基于区域限制,项目应该做更多体验活动来感受和认知本项目产品的魅力;四是推广过程中,适度放大圈层概念,毕竟小社区是一群价值观相对吻合的人组成的,扩大社区价值观和文化,吸引更多的有此类价值观的人加入,或许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方法。

当然这些只是笔者坐在办公室里臆想的结果,也许实际问题远比分析本身复杂,因此如或有冒犯操盘团队,敬请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