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式”的进出口


如果说中国经济的发展有一个独特的“中国模式”的话,中国的出口是否也有与众不同之处?中国外贸的发展速度相对于GDP的增长速度来讲,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中国的出口增速之快全球首屈一指。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出口占全球出口比例不到1%,出口值排名第34位。到今天,中国出口占全球出口约10%,高居榜首。

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出口比2008年的历史高位下降了16%,本来无望从全球第二大出口国的位置上晋级。但无独有偶,德国受危机拖累,出口更是锐减。这样,中国就在2009年坐上了商品出口第一大国的交椅。

那么,中国出口有没有一个独特的“中国模式”呢?

乍一看,似乎没有。IMF曾经做过一项研究:如果以亚洲各主要工业国的经济起飞的不同年份作为出发点(比如说,日本取1955年,韩国取1966年,新加坡取1967年,中国取1979年)来比较的话,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并不足为奇。在经济起飞后,所有这些国家的出口增长速度都很快。所以,中国出口的增长也许是采取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的必然结果。

但显然,这并不能解释问题的全部。正如哈佛大学达尼·罗德瑞克Dani Rodrik)教授指出的那样,中国出口产品的复杂度,远高于同等收入水平国家的出口复杂度。按道理,中国是劳力丰富型国家,人口众多,工资较低,相对于外国有比较优势,因而会出口劳力密集型产品。问题是,数据并不完全支持这一理论。事实上,目前中国出口最多的产品不是衣服和鞋,而是交通运输设备和机械产品。

真实世界的实例也与数据相吻合。十年前,笔者自驾车沿90号州际公路模跨美国大陆近二千英里。路过蒙大那州时,人烟稀少,好不容易见到路前方有一卡车。踩油门赶上后才发现是专门运送海尔空调的!无独有偶,两年前去帕斯西澳大学作学术讲演,下榻的宾馆房间里就放着一个海信电视。

事实上,今天中国大量存在着同行业内贸易的情况。以机械行业为例,目前机械产品进口约占中国总进口一半,同时,机械产品的出口也占我国总出口的近一半。

为什么同一行业里,会既有进口又有出口呢?按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克鲁格曼的理论,主要是由于规模经济递增。因为同一行业内的产品虽是大同小异,但对消费者而言,好就好在这个“小异”上,他们喜欢有更多的选择。而对生产者可言,市场的扩大则是同行业贸易的主要原因。

这个解释对中国当然也适用。不过中国事,精彩之处则更在于有加工贸易。中国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经过加工之后再卖到国外市场。

加工贸易,就是今天中国出口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最大之处。

说加工贸易是中国模式,不等于说其他国家没有。事实上,象墨西哥、越南这些国家都有加工贸易。但问题是,加工贸易在这些国家的规模从绝对量到相对量都没有中国大。去年,我国的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过1.1万亿美元,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半壁江山。

说加工贸易是今天中国贸易的最大特色,不是说以前没有。早在80年代初的广东东莞等地,就有“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件加工,来样装配和补偿贸易)。问题在于,当时的加工贸易量相对于现在来说,是小巫见大巫。自1996年后,加工贸易开始超过一般贸易,自此之后,就座稳了中国外贸的半壁天下。

如果说中国经济的发展有一个独特的“中国模式”的话,中国的出口是否也有与众不同之处?中国外贸的发展速度相对于GDP的增长速度来讲,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中国的出口增速之快全球首屈一指。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出口占全球出口比例不到1%,出口值排名第34位。到今天,中国出口占全球出口约10%,高居榜首。

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出口比2008年的历史高位下降了16%,本来无望从全球第二大出口国的位置上晋级。但无独有偶,德国受危机拖累,出口更是锐减。这样,中国就在2009年坐上了商品出口第一大国的交椅。

那么,中国出口有没有一个独特的“中国模式”呢?

乍一看,似乎没有。IMF曾经做过一项研究:如果以亚洲各主要工业国的经济起飞的不同年份作为出发点(比如说,日本取1955年,韩国取1966年,新加坡取1967年,中国取1979年)来比较的话,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并不足为奇。在经济起飞后,所有这些国家的出口增长速度都很快。所以,中国出口的增长也许是采取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的必然结果。

但显然,这并不能解释问题的全部。正如哈佛大学达尼·罗德瑞克Dani Rodrik)教授指出的那样,中国出口产品的复杂度,远高于同等收入水平国家的出口复杂度。按道理,中国是劳力丰富型国家,人口众多,工资较低,相对于外国有比较优势,因而会出口劳力密集型产品。问题是,数据并不完全支持这一理论。事实上,目前中国出口最多的产品不是衣服和鞋,而是交通运输设备和机械产品。

真实世界的实例也与数据相吻合。十年前,笔者自驾车沿90号州际公路模跨美国大陆近二千英里。路过蒙大那州时,人烟稀少,好不容易见到路前方有一卡车。踩油门赶上后才发现是专门运送海尔空调的!无独有偶,两年前去帕斯西澳大学作学术讲演,下榻的宾馆房间里就放着一个海信电视。

事实上,今天中国大量存在着同行业内贸易的情况。以机械行业为例,目前机械产品进口约占中国总进口一半,同时,机械产品的出口也占我国总出口的近一半。

为什么同一行业里,会既有进口又有出口呢?按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克鲁格曼的理论,主要是由于规模经济递增。因为同一行业内的产品虽是大同小异,但对消费者而言,好就好在这个“小异”上,他们喜欢有更多的选择。而对生产者可言,市场的扩大则是同行业贸易的主要原因。

这个解释对中国当然也适用。不过中国事,精彩之处则更在于有加工贸易。中国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经过加工之后再卖到国外市场。

加工贸易,就是今天中国出口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最大之处。

说加工贸易是中国模式,不等于说其他国家没有。事实上,象墨西哥、越南这些国家都有加工贸易。但问题是,加工贸易在这些国家的规模从绝对量到相对量都没有中国大。去年,我国的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过1.1万亿美元,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半壁江山。

说加工贸易是今天中国贸易的最大特色,不是说以前没有。早在80年代初的广东东莞等地,就有“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件加工,来样装配和补偿贸易)。问题在于,当时的加工贸易量相对于现在来说,是小巫见大巫。自1996年后,加工贸易开始超过一般贸易,自此之后,就座稳了中国外贸的半壁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