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完善与升华心智是关键!


    年轻的药家鑫走了,没有“但愿药家鑫的死,把他的罪恶全带走了,不要再遗害人间”(药父语)那么简单,留下的思考,乃至争吵似乎还要继续下去。

    确切的说,药家鑫还没有完全离去,他还有重要的遗留,留给致力于“中国社会与人才培养”的广大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留给中国高等教育创新的可谓任重道远……

 

    完善心智 我们还都在路上!

 

    说实话,看到药家鑫还稚嫩的脸——尤其是临行前,作为师长,同时也是长辈的我还是有一份同情和不舍,这份同情和不舍当然不是“其罪可恕”,而是一个风华青年何以如此冷漠?何以如此残忍?何以心智如此不完善,或者称不匹配?八刀啊!用的还是随身携带的长长的管制刀具!

    必须看到,说药家鑫天生冷漠、天生残酷,甚至于“应满门抄斩”,当是部分人对惨案的愤怒表达,如果回归到“万事都是有因果”的祖训,我们不难看出,药家鑫今日之冷漠与残酷必然有长长的影子之拖曳,或者称长长的足迹可追寻,而“怕农民难缠”则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烙印罢了。

    说“农民难缠”,让出自农家的姜某人不但反感,也非常的厌恶!绵延几千年中国农民之勤劳、善良、隐忍之形象,在不再年少的药家鑫脑子里为什么如此极端?即使退一步讲,为了“难缠”就可以八刀结束一个鲜活的生命吗?那双能拨弄美妙琴弦的双手,拿起刀竟变得无比残忍和毅然决然呢?这心、智分离的真是太大了!

本人注意到,自药案发生很长一段时间里,药家一直没有去探望受害人家属,直到药案开始一审,和后续的二审,药家的“探望”居然留下了“扔下钱就跑”的尴尬,甚至啼笑皆非的场面,药家的“大人”都不知如何与最为广大的农民群体打交道,药家鑫的“难缠”不难觅踪了,可怜的药家鑫!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本人无意指责同样失去亲人的药家,但是,“家长是孩子第一个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在尊儒重教的中国几乎是集体共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药家鑫父母要反思“难缠杀人”(“激情杀人”就不必反思了!),肩负“完善心智”重任的广大教育工作者也需要反思和总结。

最为重要的,对嚷嚷多年“高等教育创新”的我们,也时刻别忘了完善心智是教育的根本,尤其别忘了——我们依然在路上!有才有心、德才兼备才是我们“高等教育创新”追求的根本。

 

    集体升华我们依然任重道远!

 

    我们不否认,伴随着中国经济几近30多年的高速发展,贫富差距有越来越加大的趋势,经历了“一味抓经济”的全民浮躁之后,适度的调整和完善才能为中国社会健康、和谐,乃至永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并提供可靠的保证。

    回归高等教育的本质,“心智集体升华”必然也随之得到全新的认识,也必然得到应有的重视。神马都是浮云,心智都不健全可是万万不能的!健康的高等教育必然是在完善心智,并升华心智的求索中,才能找到正确的道路,并步入正轨的!对于中国大学发展方向,或称中国大学的发展思路,或称“中国高等教育创新”,只需回归本、真,也就够了!

    从药家鑫的影子和足迹,我们不难看出社会的影响,比如对农民这一庞大群体的不尊重,乃至另类,甚至歧视,这些直接导致了这个青年对张妙生命的不尊重和践踏;我们还不难看出“在完善心智”方面的教育缺失(“升华心智”就更谈不上了),这其中,有家长的,也有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一路缺失,让药家鑫在“一错再错”中向不归之路狂奔而去。

    当然了,如果回归到高等教育这一块来“说事”,我们的大学必须具备“适度纠偏”的功能,重点纠什么偏呢?先重点纠“心智不完善”的偏,完善必备的矫正功能之后,才能大踏步的向心智的“集体升华”跨越。

至于,“集体升华”,还是要脚踏实地的回归到本、真来,比如指导孩子们热心慈善公益,积极参与慈善公益,让他们在切实的经历中触摸和感知社会,尊重弱势群体,进而完善和提升自己;同时,面对大学生就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还要加强他们的经管培训,使他们更为科学的经营和管理自己的人生,北京华夏管理学院一定在这个方面竭尽全力。

    唯有如此坚持不懈,悲剧才能避免,美好的未来才能眷顾我们的年轻人。我相信:只要我们的高等教育从业者永远牢记“完善、升华心智”这个根本,永远牢记肩负的使命之重,即使我们依然“在路上”,道路虽然充满无尽曲折,但前途必是光明的……

 

    【结语】

 

    有的人确实死了,比如药家鑫,还有许多像他一样犯了无法挽回错误,或者罪过的年轻人;但有的人确实还活着,比如李家鑫、张家鑫,还有许多需要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高等教育经工作者帮助完善,并升华心智的一大批年轻人,他们都是我们的孩子!

    虽然,北京华夏管理学院与广大同仁还都“在路上”,但是,我们应该做的多一点,再多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