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学教授张鸣先生发表在新京报的《中国的大学还有救吗?》一文引发网络热议,拜读过这篇关于中国大学的改革路径的文章,作为一所民办大学——北京华夏管理学院的院长,作为一个企业家和长期与企业打交道的管理培训者,我在很多方面与张鸣教授有共鸣,在有些方面又有更具体的体会。
张鸣教授在文中提到“中国人办大学,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人家按这个规矩办了,而且办好了,你再办,如果不按这个规矩办,就办不好,甚至按这个规矩办,不下比别人更大的功夫,都比不过人家。”也就是办大学是要讲规律的,按规律办事。自2009年收购北京华夏管理学院以来,我就下决心投入最大的精力和资源把学校办好,并树立了办中国极具影响和备受尊敬的商管类大学的愿景。事实上挑战很大,光有决心还不行,还要有先进办学模式,就是张鸣教授所提到的“规矩”,我们于是开始寻找这个“规矩”。
为寻找“规矩”,世华智业集团出资与北京中新企业管理学院合作,探索完全“接地气” 的育才模式。经过前期多年的实践和后期双方的合作,初步形成了一整套二年制大专的创新教学方法。比如“三维测试法”让学生个性与潜力全面显现,让合适的人站在合适的岗位;“专业选取试学法”让学生个人兴趣与专业选择的结合,试探了学生的适应能力,尊重了个人的自由选择;“原理归元”教学法让课堂与岗位对接,不但传授知识,还传授企业文化和岗位素质等等。这些创新教学方法的成功就是将近3000名来自普高和职高的学生,送进了中关村高科技岗位工作。
我们在总结中新企业管理学院的创新教学方法基础上,形成“三优”教学模式——“优选、优育、优职”,即优选成就优育,用优育确保优职,只有优职才能带来优选,正式于2011年北京华夏管理学院秋季招生开始实施,改革教学内容,压缩专业数量,集中资源做强八个专业,直接对接企业项目,打造实战教学文化。同时,基于“三优”,我们还进一步实施“三特”公益计划,即对“特优、特困、特长”的学生实行学费减免,这将是北京华夏管理学院走向逐步免费大学的第一步,也是我个人坚持的大爱精神的更广泛传播。
也许北京华夏管理学院目前还没有回答钱学森之问,但回应了当下企业家之问——“为什么中国大学培养不出我们需要的人才”?从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和国情看,民办大学的角色正越来越不可或缺。因此,我非常赞赏张鸣教授“允许民间开办高层次的大学”的呼吁,也期望有更多的像张鸣教授这样的名家学者关注大学教育,为民办大学鼓与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