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我们的,“指数”是社科院的


     陈司长是讲真话的人,陈司长的真话戳穿了“幸福榜”的假话。以次类推,“生活质量榜”、“宜居城市榜”、“竞争力推行榜”……皆可做如是观。我总怀疑,近年的这类排名热,恐怕脱不了暗箱操作、利益交换的嫌疑,因为一些地方政府需要通过这类“排名”,来打造自己的形像工程、政绩工程;而一些所谓的科研机构,则不失时机与它们一拍即合

    《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报告》6月13日在北京发布,老牌“幸福城市”杭州跌出前十。这一新闻成了昨日杭州媒体与坊间的热门话题。
    其实这个“生活质量排行榜”并不只有杭州人关心。浏览30个上榜城市的当地报纸,会感到很有趣———《扬子晚报》:“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报告:南京超北京列第三”;《宁夏日报》:“城市生活质量指数报告 银川排名全国第四”;《安徽商报》:“首份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报告出炉 合肥超北京”;《黔中早报》:“贵阳生活综合质量全国倒数第六?”……有人沾沾自喜,津津乐道;有人耿耿于怀,郁郁寡欢。似乎只有广州人最有性格:“广州凭什么拿第一?”
    广州最有反思精神,但也并不怎样让人佩服,因为它同其他城市一样,都过于把这个排名当回事,而缺少一种超然的态度。
    如果大家不很健忘的话,应该还记得5月初曾有一个“幸福感”排名,在那个排名中,杭州同样跌出前10;前10名中有些城市,你可能连听说都没听说过,如鹤壁、新竹、临沂、莱芜。
    那么大家想未想过,“生活质量指数”与“幸福指数”到底有何分别,二者有没有关联性?总不会二者之间成反比———生活质量越高,幸福感越低吧?不然当时幸福感第一的石家庄为何这次仅居第七,而幸福感排榜找不到名字的广州,其“生活质量”竟然高居榜首!
    有意思的是,这两个榜单,都是由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准确的说,是由中国社科院下属两个部门发布的。发布“幸福榜”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发布“生活质量榜”的是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应该说,两个部门都很有权威性,但当两个很权威的部门“数据打架”的时候,其中必有一个,其权威性已经破功。
    尤值得一提的,是当初“幸福榜”发布现场的一个花絮,国务院研究室司长陈文玲在发言时,先是用讽剌的口吻说:“幸福感排名很难做,你们能够把幸福感的竞争力排出来,很了不起!”但陈司长话锋一转:“但我觉得排的不一定准确。比如说排在第一位的,石家庄,我是石家庄人,我觉得石家庄人民普遍没有感觉那么幸福。老百姓对石家庄的无论是环境,还是生活水平或者是经济发展、官员的满意度也好,每次回石家庄都能听到抱怨,还没有洋溢着幸福,整个河北觉得不太满意。还有像临沂、承德、鹤壁、新竹等几个地方,我觉得都是普遍感觉不是太幸福。”
    陈司长是讲真话的人,陈司长的真话戳穿了“幸福榜”的假话。以次类推,“生活质量榜”、“宜居城市榜”、“竞争力推行榜”……皆可做如是观。我总怀疑,近年的这类排名热,恐怕脱不了暗箱操作、利益交换的嫌疑,因为一些地方政府需要通过这类“排名”,来打造自己的形像工程、政绩工程;而一些所谓的科研机构,则不失时机与它们一拍即合。
    明乎此,所谓“指数”,不过“浮云”;“指数”是社科院的,“生活”是我们的,彼此相安无事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