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消息说,菲亚特500在中国的售价将从19万人民币起,身价有些吓人。也许这个高贵的身价能让菲亚特品牌重新在华熠熠生辉,但“贵”实在不是菲亚特500之所长。
1936年,菲亚特500A问世时,以外观小巧可爱、售价低廉、适合在意大利城市中狭窄的街道穿行而成为意大利的国民车。1957年胖嘟嘟、圆滚滚的新500在战后的欧洲风靡一时,现在菲亚特“复活经典”,500又成了一款时髦小车,但不知道为什么在欧洲和大众POLO、丰田雅力士、本田飞度扎帮混的小车,一来中国就想着漫天要价,难道中国真的是传说中的人傻钱多?
欧洲那些小巧的“国民车”
提到菲亚特500,让人油然想起二战前后欧洲那一伙子“国民车”。
美国人亨利·福特在1913年搞出了流水线,让T型车像流水一样驶出车厂而售价也像流水一下从850美元一路下滑到240美元。在1902年,大多数的美国人听说过没见过汽车,汽车的保有量是每150万人一台,到1930年的时候,已经是平均每4.5人有一台了。
同一时期的欧洲,情况就没这么美妙,先是一战,接着又闹了经济危机,老百姓们的手头比较紧,昂贵的汽车根本不是平民们的消费品。在1920年代的时候,德国的工业家们还坚信,让老百姓们买车根本没戏,公共汽车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国民车”。这个时期,德国汽车保有量远远不及美国,平均每45人才有一辆汽车。
1933年,希特勒一上台,就搞了个收买人心的大行动——“国民车计划”,口号是甜美诱人的“让每一个德国家庭拥有一辆汽车”。希特勒算不上是好人,但不是骗子,这个计划很快付诸实施,希特勒授权费迪南德·波尔舍(又译作保时捷,你没看错,就是那牛B的跑车品牌,是老波尔舍和他儿子的手笔)博士操刀开发一款“大众车”。
于是,鼎鼎大名的大众甲壳虫横空出世了。
希特勒给“国民车”定了几个指标。首先是便宜,每辆售价不能超过1000马克(250美元),让普通家庭也能买得起;要能拉两个成人和三个孩子(家庭车嘛);油耗在百公里7升以内(买得起也要用得起);最高时速100公里(当时的民用车里,这个指标算是很有追求的);使用风冷发动机(水冷的冬天会结冰)等。
甲壳虫刚生产了200辆,二战就打起来了,大众汽车开始转产军品,甲壳虫也变种为越野车,甚至还搞出了水陆两用版本。
战后,人们对汽车的需求如饥似渴,但又囊中羞涩,便宜而又可靠耐用的甲壳虫深受欧洲群众喜爱,一举成为欧洲最畅销的汽车,大众公司也在甲壳虫的抬举下,一跃成为欧洲最大的汽车企业。不仅如此,甲壳虫还打进了几近饱和的美国市场,这是后话。
二战前后,除德国的甲壳虫外,欧洲各主要汽车生产国都热衷于搞“国民车”,英国有奥斯丁7,法国有雪铁龙CV2、雷诺CV4,当然,还有意大利菲亚特的500。
1957年推出的新菲亚特500
这些车造型各异,但却有很多共同之处:比如价格要便宜,体型要小巧,油耗要低,质量要可靠,这样才能进入寻常百姓家。这些车很注重实用,比如雪铁龙CV2设计时的要求是:汽车必须能承载4个人或两个农民加100斤行李(一袋土豆),能够穿越耕地而车上篮子中的鸡蛋完好无损。
现在看来,这些车都是小不点儿,一般是四门四座或两门两座设计,体型比现在的A0级车都小。一直传说欧洲小车狭窄的后座只坐狗,很多人也相信这一点,因为欧洲人高大的身形和这些精巧的小车看上去不大匹配,但至少在二战后的欧洲,小车乃全家共享,后座不是为狗设计的。
这批车中的很多品种成了设计上的经典,尤其是甲壳虫和500,它们的外形让人过目难忘,停产几十年后再复出,依然能站立时尚潮头。但最令人感动的还是它们用便宜的售价、精巧的设计和低廉的使用成本,让老百姓迎着朝阳走向汽车生活。
美国大车,欧洲小车,日本微车
欧洲盛产豪华车、跑车,但真正为欧洲百姓喜闻乐见的依然是那些小车。
看看欧洲汽车销量排行榜就可以明白,销量最大的10款车中,除了三款A级车(大众高尔夫、福特福克斯、雷诺梅甘娜)外,清一色A0级小车。
看来,便宜、省油、灵活的小车依然是欧洲人的最爱。
欧洲2010年汽车销量前十
1
VW Golf(大众高尔夫)
2
Ford Fiest(福特嘉年华)
3
VW Polo(大众波罗)
4
Renault Clio
5
Opel Corsa
6
Peugeot 207(标致207)
7
Opel Astra
8
Ford Focus(福特福克斯)
9
Renault Megane
10
Fiat Punto
美国的汽车销量排行榜看上去就比较杂,前十名中皮卡、轿车、SUV什么车种都有。一般而言,前两名总是皮卡,其余除了一两款SUV和皮卡外,往往是一堆B级轿车,间或有丰田卡罗拉、本田思域之类的A级车上榜。
美国的车真是大,他们钟情的皮卡,体型和动力都算是怪兽级,本田雅阁之类的算是平常车种,卡罗拉之类在中国所谓的中级车,在美国人眼里,已经算是小车了。
对照欧洲和美国的销量排行榜,可以看出非常有意思的事儿,比如,美国畅销车中,最小也是A级车,而欧洲畅销车中,最大也才是A级车。
世界主要汽车市场中,还有一个日本。要说欧洲的车小,那是没见到日本的车。日本本土销售的车中,有一种车极有特色——微型车(英语谓之Kei car、日语谓之轻自动车)。
微型车长不能过3米4、宽不能过1米48,排量不能过0.66。这个数据要是让美国人看到,估计会认为日本人造的是一种玩具车,尤其是那个排量——0.66升——也就是美国小车排量的零头,美国人的车动不动3升4升的排量,日本微车这点可怜的排量还能算个车吗?
别随随便便瞧不起微车。这种车尺寸不大,但由于设计精巧,驾乘空间相当充裕,甚至能盛得下7个座位;排量不大,但要是加个涡轮增压,甚至也能来点跑车的感觉。由于轻便灵活、省油节能,加上下政府的政策扶持,微车深得日本群众的喜爱,整体销量可以跟轿车平分秋色。在日本本土销量排行前10的汽车中,微车经常能占到半数以上,剩下的也是飞度、雅力士之类的小车,普锐斯算是尺寸比较大的,达到了A级车的水平,但请注意,这是款在省油方面堪比微车的混合动力车。
铃木wagonR于5月份重登日本汽车销量榜首
书接上回。话说大众甲壳虫曾于1950年代,并用独特的外观和“think small”的广告词打动了不少美国人。但不管是美国人对于大车的反思还是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都没能改变他们贪大的本性,说起来,似乎只有老甲壳虫一款小车曾在美国风靡一时,过后依然是大车一统美国车市。
中国的车多大合适?
再来看看中国销量前10的汽车,5月份的格局是B级车占两席,A级车占8席,没有小车和微车的身影。
如果按汽车大小对世界主要汽车市场来个排名的话,美国毫无疑问排在老大,中国紧随其后,然后是欧洲和日本。
这个排名告诉我们,汽车的大小不是由经济实力决定的,有钱人不一定买大车,穷人也不一定买小车。
当年甲壳虫在美国,用“想想还是小的好(think small)”去诱惑美国人,试图说服偏爱大车的人们在用车上有所节制,买车时多考虑考虑便宜、省油、灵活的小型车。但美国人的觉悟就那样,尽管在石油危机和金融危机的时候,也think small一下下,但很快好了伤疤忘了疼,直到如今,皮卡依然牢牢地占据销量榜的制高点。
说来说去,美国的油还是太便宜了。现在美国的油价算是相当高的时候,一升合一美元多一点,但美国工薪阶层一个月挣个3000美金不算什么,更别说中产们了。这好比一个中国的工薪族加着每升一块多的油,那还不可着劲用!大车油耗高不假,但舒适度也高,只要烧得起油,谁不想弄辆大车开?(以美国人的收入来看,车价实在算不了什么,刚毕业工作的大学生随随便便弄辆本田雅阁都不带咬牙的)
欧洲人不买大车,固然是因为油比较贵,但这还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比如德国现在的油价一升合1.5欧元左右,看上去很贵,而德国的小白领们一个月挣3000欧不是问题,要是比照中国人的收入和油价,也算是便宜得没话说。车更是如此,一辆牛B的C级奔驰也就2.5万欧元,德国小白领几个月的工资就可以搞一辆。
欧洲小车流行,还有一个原因是街道比较窄,小车在街道中行驶和泊车都比较方便。
最近看到一本介绍德国汽车文化的书,书中说,近年来经常在国内看到的宝马7系、奔驰S级,在德国反而很少见到了。何以如此?书里说是德国人的环保观念比较强,谁要是开辆大排量的车,很容易会招来白眼。——德国人的觉悟真这么高?
再回到中国。我们当然不会指望现阶段的车主们能跟德国人比拼觉悟,但中国的油价这么高,中国城市中的路这么堵,中国居民区的停车位这么紧张,而我们的收入又是这么低,为什么中国人的车一定要比欧洲人大呢?难道是我们的体型比欧洲人更猛,所以小车里盛不下?
中国人的车虽说不一定像日本人那样微型化,但似乎小车也就够了,而且,总感觉有一天,中国的车会被迫小下来。
中国人的汽车是不是有点大?
评论
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