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第四期目录


 

目   

 


 

 

 

 

 

专题Ⅰ 环境风险与信息公开

 

 

专题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    行:本刊编辑部

 

策划人语

 

    信息为何公开?

 

    一、熵是系统的混乱程度,热力学中用以说明热学过程不可逆性的一个比较抽象的物理量。当熵增加时,宇宙以及宇宙中所有封闭的体系都自然而然地趋向退化。因此,突破封闭与孤立的状态,就必然走向“反熵”的结果。系统论中的“反熵”,就是不断增加信息量,不断与外界交换能量,不断改变主体的结构以适应新的情况。否则,固步自封、闭关锁国,其后果无疑是熵值增大、混乱加剧,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数见不鲜。

 

    二、柏格森的“开放社会”概念,相对于“封闭社会”而言,在一个“开放社会”中,政府容许并接受民间的批评;政府行为透明;个人自由和权利是开放社会的基石。其后波普尔将这个概念发扬为人类社会的终极形态。如何走向这一个人摆脱了国家的控制、不同的理念并存的“开放社会”?他给出的方法是社会改良,以理性求取真知。有一点他没有提到,要培养个体的独立性与批判性,就必定有一个透明、完整的信息社会作理性思考的支撑。

 

    三、古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体现的是蒙昧时期的愚民政策,是旧时帝王家国同构的自大设想,与现代社会服务型政府的宗旨相背离。信息公开,既是政府尊重公众知情权的义务,也是破除行政机构官本位意识的利器,更是企业社会责任形成、公民社会不断壮大的途径。

本期《绿叶》,以环境信息公开为切入口,观察政府、企业、个人置身其中的作为与博弈。如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环境信息公开不啻于一场有力的挑战。

 

(执笔:蒋鲲)

 

 

 


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公开,从信息管理开始

 

张磊  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公开不完全等于信息发布,而是一个信息管理的过程,涉及内容界定、流程管理、责任追究等多个方面,需协调横向的部门间关系、纵向的各级政府间关系、条与块间的竞争关系、政府与企业关系等多重关系。在现有应急管理体制下,我国突发环境事件信息公开可通过厘清政企关系、强化风险评估、加强信息共享、公开事件报告等方式做得更好。

 

 

风险治理中的信息公开

 

杨利敏  环境风险的应对与治理超越了单纯的政府职能范围甚至单一的民族国家范围,需要重新构思一种开放参与型的风险治理框架。信息在环境风险时代成为宪法性的权利客体,信息权同时具有自由权、社会权和参政权的复合属性,涵盖了现代治理结构中的消极知情、信息服务和民主参与的规范要素。信息公开制度可以为探索环境风险的公开透明治理之道提供基础性的制度支撑。

 

 

环境信息公开是降低冲突风险的重要途径

 

常成  环境信息公开不单单是信息的普及,它还能通过压力促进环境执法、动员公众对环境议题的支持等。新时代的经济社会条件对环境信息公开提出了新要求,我们的信息公开也还面临着公开范围不足,例外情况过多等局限。

 

 

积极的信息公开才是真正负责

 

赵章元  环境资源应属全人类公有,政府与民众均有责任。信息透明可将环境风险降到最小,一为公众知情权的诉求推动,二为早日研究出应对之策。环境形势逼人,政府只有积极主动的信息公开,才能真正实现为民众负责。

 

 

行政信息公开:技术远比制度更可靠

 

赵南元  官方的信息公开积极而有效,因为它源自正式的科学研究,然而,期待通过制度来推进信息公开,这样的完美制度根本不存在,但如果技术上能做到最好,其效果就会趋近完美,信息公开要多从技术方面琢磨。

 

 

开放、透明、独立

——环境风险信息公开的价值

 

冯永锋  中国的环境风险,无论是潜在的还是显赫的,一直得不到正视,它在整个自然和整个社会的身体里越积越多,于是,出现重大灾难的概率就越来越大。聪明的环保工作者,应当学会疏导,学会开放,学会坦诚,学会成为自然的同伴,人民的朋友。推动环境信息公开,需要环境健康学家的努力,也需要环境法律工作者的尝试,更需要媒体的积极跟进和报导。

 

 

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

 

殷成志  城市规划中的公众参与首先是一种有效的信息提供工具,这些信息可能涉及决策者没有考虑到的或者考虑不够深入的问题,包括环境问题。公众参与的优势就是可以让决策变得审慎,最大程度地避免规划实施后所可能产生的风险。信息公开是公众参与的基础和保障,应创造条件让公众能够了解所公开的信息的含义,同时应拓宽公众参与的信息获取途径,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尽可能多地将规划相关信息提供给公众。

 

 

公众参与在环境风险评估中的作用

 

宋国君  在环境风险评估中,公众参与可以让公众的个人知识对专业评估做出补充,让公众对评估程序进行监督,可以大大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提高公众的心理承受力,起到稳定民心的效果。应运用各种手段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并在环境信息的采集上吸纳公众的最直接的感受,使其与跟科学检测的一些指标相配合。

 

 

制度建设常态化——环境信息公开下一站

 

吴琪  2009-2010年度,中国113个城市污染源信息公开水平总体上继续提升,部分城市的公开状况明显改进。但环境信息公开的进展还不均衡,呈现出一定的分化趋势。政府层面的信息公开与企业公开数据的缺失,成为最突出与最薄弱的两大环节。信息公开要走上常态化之路,染物排放与转移登记制度(PRTR)是中国顺理成章的选择。

 

 

风险预警缺失,折射环境教育的不足

 

吴岩  灾难题材的作品,中国并非没人写,而是限制太多难以发表。灾难题材的作品,让人们看到不足之处,可以及时防患于未然。加强组织的完善性和反应能力,是正确应对危机的两大重要准备。被动地适应危机,暴露出中国目前环境教育严重不足。环境问题是科幻文学的重要母题,科幻作品理应成为环境教育的最佳载体。

 

 

 

 

专题Ⅱ 核能发展的规划与立法

 

 

专题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    行:本刊编辑部

 

策划人语

 

    古往今来,太阳曾被视为“光”的最终源泉,太阳崇拜贯穿了人类文明的悠悠历史。但人类长久以来一直有这样一个隐秘的梦想:人为造出一个小太阳,让事物自己发光。最终,爱因斯坦以他的著名的质能方程让这一梦想成为了可能:


    E=mc2


    作为伟大的泛神论者斯宾诺莎的信徒,爱因斯坦坚信神即藏身于事物之中。他用新时代的物理学揭示了“上帝之光”的秘密:事物本身即蕴含了“光”,我们只要叩开它的秘密之门,即能让无穷的“光”瞬间迸发出来。
从此,世界进入了一个核能时代。


    然而,核能时代并非是一个光芒普照大地的时代,广岛、长崎、切尔诺贝利以及福岛的死亡暗影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


    在核能科学的故乡德意志,一场“幻想的瘟疫”开始肆虐滋长,激进的极端环保主义信徒、保守派天主教徒和各式各样的浪漫主义者在此刻联合起来了,他们一边高呼着废除核电的口号,一边怀念着中世纪黑森林中的幽暗岁月。


    但死亡的黑暗属于人世而非原子能本身。正像马克思通过区分机器与机器的资本主义运用来反击卢德分子对科学技术的抨击一样,针对现时代的浪漫主义者的思古幽情,我们也必须把核能和核能的不当运用区分开来。原子能虽带来了自然的光亮,却难以驱散人类社会的幽暗。各种公共权力、军事机构和商业组织就像一个个密室,隐藏在公众的视线之外。这些密不透风的密室一手操控着技术的设计和管理,这才是各种私利和黑暗之源。为此,我们需要通过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让发自人民的光芒照进这些密室。


    言归正传。


    本期专题刊载的五篇文章从各个角度分析核能发展方方面面的问题,它们虽主题各异,却共同传达出这样一个信念:我们相信技术,但不迷信技术;技术要得到恰当的运用,非干自然之力,事在人为。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对技术加以合理的规划、设计和管理,而非回到蒙昧主义的田园想象中去。一旦技术步入了公意的轨道,我们打开的就不是潘多拉的魔盒,而是伊甸园之门。


(执笔:夏永红)

 

 

 

安全、经济的技术路线是核电发展的战略起点

 

高世宪  中国现在大力发展核电,主要面临三个问题:认识问题、安全问题与经济问题;目前,世界核电技术市场的现状是合作远大于竞争,我们已经融入到了世界的主流;从国家整体的规划角度来看,安全、经济的技术路线正是核电发展的战略起点。

 

 

核电安全风险管理、信息公开与法律保障

 

蔡先凤  日本核事故在世界范围内重新引发了人们对核电技术安全性的热议。为了有效防范核电安全风险,除了技术上的努力之外,还需要加强对核电安全的风险管理、促进核电信息公开和建立核电安全法律保障体系。

 

 

“布局为先”必将赢取核能发展的主动

 

王侃  中国核能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我要发展”到“要我发展”的过程,低谷之后,成绩喜人,核能利用,渐攀新高,然而又难逃“我们的核能发展既像大国又像小国”之苛责,其症结在于布局不能处处为先。一要自主化,二要国产化,三要标准化,四要系列化,核能方可进入既满足需求又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从而赢取发展的主动。

 

 

中国核能利用立法现状及前瞻

 

黄锡生  落志筠  进行核能利用基本法——《原子能法》的立法,确定核能利用主管机关,以及完善核能利用规划制度、核管制制度、放射性废物管理制度、辐射防护制度、核损害赔偿制度、法律责任制度等基本法律制度,是今后核能利用领域立法的发展方向。

 

 

大国核战略演变之路

——以美国核不扩散政策为中心

 

姜振飞  核战略在国家对外政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不同的核国家,其核战略也有所区别。核不扩散政策是美国核战略的主要内容,奥巴马政府出于维护美国国家安全、修复美国国际形象和维护其世界领导地位、向从事核开发的国家的施压三个因素,对核不扩散政策的一系列调整,对中国国家安全产生了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德、法核电差异及对中国的启示

 

童欣  德、法两国都是核电领域的先进国家,但发展前景却完全不同,当核电继续在法国作为能源支柱时,其在德国已经走向终结。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既有资源储量、人口分布方面的原因,也有历史传统、国家政策和国内政局方面的影响。我国应该立足于国情制定具有前瞻性的能源战略,在能源的发展和民众的意愿之间取得平衡,在保障公民自由权利的前提下维持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绿叶观察

 

 

 


回归传统:中国主流价值的大方向

 

夏学銮  当前社会精神层面的价值取向转型,使得“义利人财”呈现于传统社会相反的排序,这既是社会精神追求的倒退,也是社会开放包容的进步。多元价值虽然道德平等,却需要构建主流价值引导社会前进。参考美国经验,回归传统才是我们未来主流价值的大方向。我们应当兼顾感性文化与理性文化,善于利用传统价值,结合新的时代精神,发挥出更大的社会效用。

 

 

寻找精神共识、重建社会诚信

 

李向平  信仰如果要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复兴、社会诚信建设发挥应有的作用,首当其冲的就是要使信仰体系能够超越、出离各种现实关系的制约和捆绑,使信仰成为信仰者自己的事情,成为社会群体与价值共享的自由结果;其次,信仰重建有赖于这个社会政治、经济、权力的理性化改革。

 

 

 


绿叶随笔

 

 

 


“全球变暖”背后的科学政治学

江晓原

 

 

 


绿叶书评

 

 

 


风险认知与议程设定

——评桑斯坦的《最差的情形》

宋华琳

 

 

最后时刻的呼喊

——蒋高明《中国生态危机》序

田松

 

 

 

 


 

 

 

 

理论编辑:齐  澧  分  机:609  电  邮:[email protected]

          夏永红  分  机:612  电  邮:[email protected]

          蒋  鲲  分  机:611  电  邮:[email protected]

特约编辑:田飞龙  汪毓楠

美术编辑:孙  潇  分  机:605  电  邮:[email protected]

 

 


2010年第4期

http://blog.sina.com.cn/greenleafx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