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四大动力


  人类发展史就是学习史,个人成长史也是个人学习史。人类发展由一环紧扣一环的学习链条组成,人生成长也是由一环紧扣一环的学习链条组成。学习动力是持续学习的推动力量,必然是一个与学习链条紧密联系的复合结构。这里,将学习动力简单分解和概括为四个组成重要部分,也就是学习动力的四个轮子。

  第一大动力:兴趣性动力,即学有所乐。

  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就是永不满足的好奇心、求知欲。这种天性,就是最原始的学习动力,是学习力中的万能之源。通过学习,满足好奇欲望、求知需求,带给人无限乐趣。特别是在孩提时代,面对一无所知的外部世界,好奇心、求知欲更为强烈。这一阶段,父母是孩子学习的第一个老师,家庭是孩子学习的第一课堂。在家庭环境下,父母一颦一笑、言传身教,都带动着孩子的学习活动。在父母的帮助下,孩子学习身体爬行,学习直立行走,学习语言会话,学习声情并茂,学习基本生活所需要的“童子功”。有研究证明,一个人学习力的50%在4岁以前形成,有30%在5-8岁形成。这说明在8岁以前,吸收信息能力是十分强大。常言道:欲壑难填。好奇心、求知欲伴随人的一生。满足好奇心、求知欲的过程,就是不断索取、不断探索、不断学习的过程。因此才有“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满足了好奇心,好奇心又强化了学习力。充满好奇心、求知欲的人,兴趣广泛、深入、持久,对外界事物倾心专注,从而具有非凡的学习力。

  第二大动力:功利性动力,即学有所得。

  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复云,知识就是力量。又云,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毫无疑问,学习就是攀爬这个的“阶梯”,就是掌握这个“力量”,就是在追寻理想中的“颜如玉”和“黄金屋”。学习的“企图心”就是获得物质和精神激励,过上更好的生活,也就是学有所求、学有所得。学习可以满足人们改善物质生活的需要,为此人们一丝不苟、孜孜以求。学习是理想抱负之基。发现自身价值,实现自身价值,为此人们投身学习之中。人们之所以不由自主地展开学历教育竞争,因为大家知道,虽然“学历”并不等于“学力”,但在学历“吃香”的年代,高学历必然带来高回报。虽然学习并不一定得到理想结果,但弃学肯定无法达成理想。一个不学习、不懂得学习的人,必将一无所得,最终成为时代的“弃儿”。

  第三大动力:责任感动力,即学有所责。

  人总是在一定社会关系网络中生存与发展,一切个人活动的总和又促成整体社会发展进步。处在特定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人,不仅具有沿着关系网向上发展的功利性诉求,也具有协调发展周遭关系的价值诉求,这就是责任感、使命感。满足这种责任感、使命感需要,也会转化形成学习的精神动力。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不断掌握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新工具。工具越先进,认识成果、研究成果越先进,解决问题的方案越实际越有效。如果知识老化、工具钝化,同样的实践素材,其加工产品必定粗制滥造。在知识社会,人人都是学习者,学习既是权利也是义务,义务就是责任。这种责任驱使人们不断学习进步。一个人只有学习的责任,没有弃学的权利。责任感克服困难,勇攀学习高峰的不竭动力。每一个工作岗位都是一个学习岗位、实践岗位,学以致用和用以治学的岗位。学习力决定岗位创造力。一个缺乏学习责任感、使命感的人,必将难有所成;一个缺乏学习责任感、使命感的组织,必将被淘汰出局;一个缺乏学习责任感、使命感的国家,必将因落后而挨打,直至最终灭亡。

  第四大动力:品味性动力,即学有所品。

  古人讲“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里表述的是一个完整的人生修炼过程,也是人生学习过程。学习是一种社会责任,也是一种品味修养。学习是增强个人修养的必由之路,是获得道德能量的源头活水。学习以明理,明理以做人。良好的品德修养无不是长期学习、改造和实践的结果。“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爱学习、会学习、善学习的人,才可能养成志存高远、厚德载物的大气;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的才气;光明磊落、刚正不阿的正气;敢想敢做、开拓进取的锐气;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雅气。一生学习人,必定一个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操相联系的人;一生弃学的人,无论怎样刻意包装,都难以与高尚的道德、良好的品位真正联系起来。

  兴趣性动力、功利性动力、责任感动力、品味性动力四大部分,可视作学习动力的四个柱子、四个轮子。每个部分都是一根独立的柱子。四个支柱同时给力,四个轮子共同驱动,则学习动力十足,但这是理想状态。一般而言,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社会阶层、不同专业领域,学习的动力结构有所不同,四个轮子交替发力,推动着人类发展社会进步。一个积极向上的个人,一个积极向上的组织,抑或是积极向上的国家,无疑将把构建“四轮驱动”的学习动力机制作为推动发展进步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