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业高新区向产业商务区(IBD)转型的新趋势
/文胡宝钢
近年来,我国高新区的发展非常迅猛.但从我国高新区的发展轨迹看,当年的高新区是相对于工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而定义的,时至今日,在无处不科技、事事皆网络的年代,高新区与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开发区已经相差无几。与此同时,随着高新区全产业链的形成,高新区也不再是单纯的制造研发聚集区,相继而衍生的总部、创意、会展等商务功能正在成为新一代产业商务区(IBD-industrial businees district)发展的特点。传统产业高新区向现代产业商务区(IBD)产业转型正在成为一种新趋势。
(一)产业高新区转型的客观需要
1对高新区的认识偏差
首先,对高新区的认识不完整,或者重视商务区而轻视产业基地,或在“高新技术是国民经济的火车头”的路径依赖下,片面重视产业基地而轻视商务区。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可取的。高新技术产业是实体经济的核心,“产业商务区-产业基地”不仅是一种区域合作模式,也是我国高新区避免在国际分工中被边缘化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现实路径。其次,片面追求城市化和商业地产建设的短期效益。在高新区建设中片面强调商务区地产的投资和建设,忽视了构建高新区产业发展的基本环境,使得高新区建设演变为政府推动GDP的政绩工程。
2规划与政策引领不够
首先,缺乏高新区产业的统一规划,每个中心城市之间的高新区都有一定规模,相互间的产业差异定位、商务协调发展不够。各高新区定位和发展不明晰,缺乏特色和功能定位,不同高新区之间存在同质化和低层次竞争,往往多家高新区争抢同一个产业资源,浪费了高新区稀缺的土地资源,高新区间功能的趋同使城市发展难以实现功能区的分化和整合,不利于高新区的可持续发展。其次,高新区土地机制的缺失,阻碍了区域经济以“产业商务区-产业基地”的模式互动发展。产业化与城市化孰重孰轻难以抉择,成为我国“产业商务区-产业基地”模式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也进一步挤压了高新区的发展空间。
3高新区的相关配套功能不够完备
高新区也是产业商务区云集的空间区域。当一个特定地区的相关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无法满足其对应的高新区类型时,高新区的发展将受到阻碍。我国大部分高新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尚难以满足产业商务区的需求,生产性服务业层次较低,业务种类单一,难以适应产业高新区向产业商务区转变的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
4高新区建设不顾阶段性的要求,盲目追求高端化
高新区的发展有其特有的规律,根据其业态的发展,分为以产业园区为主的萌芽阶段、产业园区与主题产业平衡的成长阶段和以产业商务配套为主的成熟阶段。在高新区发展的不同阶段,开发建设的重点也是不同的。目前,我国北京、上海的一些产业商务区处于商务办公为主的成熟阶段。而我国大多数城市的高新区处于以制造、加工、商贸、物流为主的萌芽阶段,其发展重点在于产业功能的提升和商务空间的开发建设。而我国有些产业高新区忽视自身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盲目追求高端商务,希望跨过成长阶段一蹴而就,这种倾向使得部分高新区的建设陷入了单纯搞商务总部、盲目发展高端行业的误区,最终只能演变为低层次的重复建设,浪费了高新区的宝贵空间。
(二)正确把握产业高新区的发展阶段
根据对国内外高新区的调查和研究,绝大多数产业园区从萌芽到成熟的周期都经历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例如西安高新区前后历经20年的发展历程,即使政府色彩浓厚的天津滨海新区、苏州高新区等,也分别经历了20年和15年的建设。
一个区域的整体发展过程,是发展空间逐渐蔓延并最终填充的过程。一般而言,区域发展所处的阶段不同,所对应的空间扩散模式也不一样。
(1)起步阶段:区域内发展条件较好的单个点首先发展起来,以同心圆模式向外扩展,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形成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等。
(2)拓展阶段:随着产业园区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沿着产业园区向外辐射的主干道两边优先发展起来。形成主题产业园区,即高新区:比如,生物医药产业园等。
(3)填充阶段:产业园区主干道之间的区域逐渐被填充,在高新区的基础上建立新的产业新城,比如,沈阳浑南新城、天津中新生态城等。
(4)完善阶段:产业高新区整体以同心圆的模式向外蔓延,产业高新区的功能和业态逐步增加。构成产业商务区(IBD)。比如,沈阳南湖高新区+浑南新城、本溪高新区+沈溪新城等。
起步阶段 拓展阶段
填充阶段 完善阶段
因此,把握产业高新区的发展阶段才能更加精准的确定高新区的阶段性定位和产业性调整。
1、尊重产业规律,实现高新区发展阶段化规划引领
高新区是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开发建设也必须尊重产业发展规律,即使是政府规划引导建设的高新区,也不能不顾市场需求和产业阶段而盲目开发建设,例如,在上海张江高新区开发过程中成立了产业规划领导小组,这一机构既保证了政府的引导作用,又充分利用了产业运行机制,达到了二者之间较好的平衡。
同时,由于高新区的建设周期往往长达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是一个长期的滚动开发建设过程,因此,注重高新区以及城市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进行科学性、超前性、综合性的产业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说,产业高新区与产业商务区之间存在三种区位关系:
(1)独立式:在距主要城市较远的地方独立发展产业园区,空间上不连续,如四川绵阳高新区等。
(2)边缘生长式:随着城市的拓展,在城市边缘地带新建产业园区,与城市核心空间上连续,如本溪高新区,既依托于沈阳母城和本溪母城,又坐落于中国药都、沈溪新城的范围内。
(3)子城扩展式:在大城市的子城周边新建产业园区,隶属于子城,与主城区联系较弱,如泰州高新区,虽然远离南京市的主城市,却依托泰州市的子城市。
独立式 边缘生长式 子城扩展式
2、完善高新区的各项配套服务设施
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是高新区聚集“人气”并保持持久活力的重要因素。但目前一些新城开发建设中出现的夜晚“死城”现象归根到底是因其缺乏产业功能,设计仅仅注重了商务总部和商住办公,忽略了产业基础和产业集群等基础功能。而成功的案例也恰恰是因其有效地实现了高新区应有的复合功能。例如,杭州高新区、苏州高新区等实现了产业与商务的完美结合。
(三)构建产业商务区的基本思路
我国高新区正处在“没有一个行业不竞争、没有一个产业不过剩”的年代。需要用模式差异化突破市场同质化。“解脱有形市场的束缚,才能实现差异化竞争”;“突破现有服务的边界,才能创新增值性价值”。因此,需要寻找产业高新区向产业商务区的转型的基本思路:
1、寻找“产业商务区”的产业规划脉络
以往的高新区规划大多为业态式平行规划,即,按照产业业态进行高新区的平行产业链。即A产业园+B产业园+C产业园……,也就是“1+2+3+4……”的加法。通常为高新区初期规划方法。而随着高新区的发展,需要进行为功能式垂直规划,即,按照产业商务区功能构建产业商务区的垂直产业链。即“产业与商务”、“产业与会展”、“产业与总部”、“产业与创意”……,形成了“1²+2²+3²+4²……” 的几何价值。促进产业高新区围绕全产业链转型而不断延伸和扩张。
(1)实现从“集群”向“链群”的转换。产业集群是由无数个独立的企业和产业之间的集中工业经济时代,是以“块状”集中的形态表现,构成了产业高新区;而商务链群是由无数个关联的产业和行业之间的集成产业经济时代,是以“链状”集聚的形态表现,构成了产业商务区。
(2)实现从“集中”向“集成”的转换.高新区重要是高新企业之间的集中,但是,这些企业与企业之间不仅缺少产业之间的相互合作,也缺乏商务之间的相互共享。如何建立产业与商务之间的融合和集成,是高新区产业转型的核心。
(3)实现从“集聚”向“集约”的转换。城际之间的交通网络化、投资区域化、流通自由化为产业商务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市场的配置、物质的流通不再以城市的行政边界和园区范围为界限;传统的区域产业格局正在被资源整合和机会竞争所代替。
2、寻找产业商务区产业转型的魂脉。
产业与商务之间虽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在不同阶段,存在不同的增长模式和推进方式。通常,新兴区域发展有两种模式:一是生产带动商务最终形成产业商务区,比如北京的亦庄新城;另外一种是商务带动产业最终形成产业商务区,比如北京的顺义新城。
(1)、从“麻袋上绣花”到“锦上添花”。高新区的扩张和发展史一个必然和趋势,产业规划的核心在于“找到产业扩张和延伸的核”,而不是“制定区域范围和布局的点”。中国从来不缺少大规模的高新区,而更缺少小集约的产业商务区,如果产业规划不合理,势必会造成频繁性的产业规划调整,这无异于在“麻袋上绣花”,而完善的产业高新区才是产业商务区锦上添花的基础。
(2)、从“随机应变”到“以不变应万变”。产业高新区“转型”的一小步就是产业商务区“转身”的一大步。“变“是相对的,而“不变”才是绝对的。因此,在产业高新区向产业商务区转型过程中需要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结合产业高新区不同发展阶段,采取“打麻将的方式”,即不断调整自己手中无用的牌张;二是选择“下围棋的战略”,即及时确定自己的战略和地盘;三是实施“雁阵式”推进,即快速寻找产业发展的领头羊。
3、寻找产业商务区建设的魂脉
(1) “全产业链”整合。高新区如果仅仅围绕高新产业研发制造,显然,产业定义不清、产业容量不够、产业结构不全、产业延伸不足。因此,不仅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同时还要积极拓展商贸物流、博览会展、商务总部等生产性服务业,通过产业聚集和商务功能建设、吸引多元化企业和产业,构建产业高新区的 “全产业链”,从而带动高新区的规模化发展和系统化提升。
(2)“多产业圈”融合。高新区应选择“业态+功能”的定位方式,采取“产业为主,商务为辅”的定位原则。概括起来就是“产业商务区-IBD”。首先,高新区是一座“园区”,而不仅仅是一个功能区,承载着城市副都心的复合功能区职能;其次,它是一座“主题园区”,比如是生物医药还是能源信息为核心的产业;构成了高新区的主要特色;最后,它是一座“产业商务区”,充满着产业与总部、产业与会展、产业与商贸、产业与总部等产业与商务功能在这里同时得到充分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