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站在势能的高度,在消费电子市场,您是否认为厂商如果定位为中高端品牌,价格定位稍微高一点,比较容易获得势能优势?理论基础是什么?
答:严格地说,高价格不能提高卖方势能。反之,高势能可以导致高价格,即有势能优势的销售者能更容易的销售同样的产品,或者使同样的产品卖出更高一些的价格,这有点类似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品牌溢价。
势能从本质上说对销售者与顾客之间相互影响力的一个衡量,谁的影响力更大,谁就拥有更多的市场话语权.
如果厂商把自己的产品定位在中高端品牌,那么这种定位的前提是厂商必须确认自己是否具有与之相对应的市场势能,否则这样的定位就是不现实的。实践中,一些影响力不够的企业,尽管推出了高质量、高价值的产品,但产品在市场上却往往卖不到与其内在价值相对应的价格,有时甚至被消费者冷落。对这种现象,过去许多人片面的将其解释为厂家宣传推广的力度不够,但归根结底,是厂家的综合影响力不够,也就是势能不够。当然,宣传推广是提高势能的一种方式,但势能的内涵要远比宣传推广更为丰富。
记者:这种势能能否用统一的品牌在不同的产品间延伸?
答:市场势能是可以在不同产品之间发挥影响的,因为势能是销售者市场影响力的体现,当然,销售者的影响力在不同的产品领域有大小之分,那么势能的延伸也会在不同产品领域有所区别,显然,相关性越强的领域,越有利于这种延伸。
记者:这种势能可能是建立高质高价的基础上的,如果竞争者是以超低价去竞争,你一样没有优势。这是否也意味着这种势能是有局限性的呢?
答:势能与高质高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高质高价是针对产品而言的,而势能是针对买卖双方而言的,前者是被交易对象,后者是交易主体。但两者之间会产生相互的影响,比如高势能的销售者有可能做到低质高价,而低势能的销售者只能做到高质中价,甚至高质低价。至于竞争者采用低价策略,其实这是一种弥补自身势能劣势的一种做法,最终的胜负还要综合考察竞争者之间总的势能比较。
记者:如果这样的一个势能丧失,从中高端品牌到打价格战,对于品牌的损害有多大?
答:势能的丧失意味着市场影响力的丧失,意味着市场话语权的丧失,也就意味着品牌的丧失。但势能又不完全与品牌等同,高端品牌降价销售,通常影响的是品牌本身,而对厂家的势能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所以,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这种现象,厂家把以前的高端产品降价后,再推出新的高端产品时,往往代之以新的品牌而不是继续沿用已经降价的旧品牌。这就是说,原来的高端品牌由于低价销售而受到影响,但并不妨碍厂家继续拥有一个新的高端品牌。简而言之,高端厂家也可以生产低端产品。
记者:品牌跌倒后,重塑势能有没有可能?
答:品牌跌倒后,重塑势能是完全可能的,但难度会比原来更大。
记者:对国内A品牌延伸的问题您怎么看?
答:一直以来,关于品牌延伸,许多人对一个问题始终是模糊的。这个问题就是,我们说了很久的品牌延伸,到底是什么的品牌延伸?即延伸的究竟是产品本身的品牌还是产品制造者的品牌?过去我们一直在这个问题上模棱两可,但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就很难探究到品牌延伸的本质.
从市场势能的观点来看,其实从来就不存在产品本身的品牌延伸问题。所谓的品牌延伸,本质上是制造者的品牌延伸!长期以来,由于许多制造商把产品和企业归属于同一个品牌之下,或者虽然有所区别,但在长期的市场推广过程中,使消费者只对其产品品牌有着强烈、深刻的印象,而对其企业品牌甚为淡漠,这种情况下的产品品牌不过是企业品牌的代名词而已。
回到品牌延伸的本质上来看,为什么会产生“品牌伞”,即品牌延伸的现象?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某个品牌的出色表现使其对消费者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以至于当其他产品也冠以相同品牌时,这种影响力仍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作用。显然,这种影响力是属于该品牌产品的制造者而不是属于产品的,因为产品的优秀使得消费者认为,其之所以优秀的原因是制造者在这个产品领域里有着先进的技术、丰富的经验、严格的管理、诚实守信、……等等,这些元素显然都是属于产品制造者的。由此可见,这种影响力的本质就是企业的市场势能。所以品牌的延伸,本质上是企业市场势能的延伸。试想,假如某个产品的品牌归属于众多的制造商,这个品牌是否还能成功延伸呢?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看到的品牌延伸的成功案例绝大多数还是发生在一个制造商的某个品牌上。
明确了以上道理,A的问题就相对简单了,A产品的制造商是H,但长期的宣传推广,使A这个品牌在消费者的心目中已经成为了企业的代名词,那么在“A”这个品牌伞的覆盖之下,相关的消费类电子产品都能对消费者产生相应的影响力,而一旦某一个产品参与价格战,使得A这个品牌的形象受损时,那么这种损害实质上就是企业市场势能的损害。
解决的办法很简单,企业只需在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之间做出一定的区隔就可以了,这么做的目的是一旦某一种产品降价时,影响的是产品品牌而不是企业品牌和企业的市场势能,因为这种区隔可以使消费者意识到,优秀的企业并不总是只生产高端产品,也可以制造低端的产品,因为降价而使消费者产生的低端化印象就只局限于产品而不会波及到企业。具体的做法,可以在A这个母品牌之下再设立一些只属于产品的子品牌,举个例子,比如丰田车下的皇冠、佳美、等等,A就相当于丰田这个母品牌,而母品牌伞下再根据不同的产品品类设立一些类似于皇冠、佳美之类的子品牌,那么一旦某类产品降价,受影响的只是降价的产品,比如丰田对佳美车降价,那么消费者会认为虽然佳美车低端化了,但丰田公司却依然是优秀的汽车制造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