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餐备案能否“天下无毒”.


  岗位叫饭碗,谋生叫糊口,受雇叫混饭,混的好就吃得开,受人欢迎叫吃香,花积蓄叫吃老本……侃起与吃有关的言子,大抵说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没法,谁叫咱们的“吃文化”如此源远流长呢!

  民以食为天,说起来中国可以算得是“吃文化”最悠久的国家了。逢年过节,红白事,咱们老百姓最基本的表现就是大伙儿聚在一起吃个饭,这一吃就是五大五千年。不过,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近日规定让当地的居民有点别扭了。

  该规定如此:农村50人以上群体性聚餐必须由举办者或承办厨师提前向本村村委会报告备案,此外,操办聚餐的厨师需在乡(镇)登记备案,每年必须进行健康体检和食品安全培训,取得《健康证》和培训合格证后方可上岗。

  说实话,在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当下,有关部门出台这样的规定,想必也是为了咱们老百姓的安全着想。至少说明咱们的领导们对于这件事情,的确是上了心的。你说,在这当下,几十号人,甚至几百号人,这样一聚餐,吃出点什么事情来,能让咱们的有关部门不揪心嘛。

  不过,很是值得怀疑的是,出台这些规定的时候,有关部门是否考虑了农村聚餐的具体情况,是否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在农村呆过,在农村吃过酒席的人,大抵都该明白,这农村里办席,厨师基本上都是亲邻,基本也都是义务劳动。张罗一下,大伙就过来帮忙了。

  当然,近年来也有个别地方,商业化起来了,请起了厨师,大家都坐等着开饭。不过,这都是少数。按照规定,想必每个农村妇女都要去办个健康证才能出来帮厨?

  再说,出台了这样的规定,就能百分百地杜绝了食品安全事件?我看未必。举个例子,一条河脏了,单是在下游瞎折腾,能取得什么效果?显然在上游,甚至源头上下功夫,才是硬道理。食品质量监管关键还是要把源头管好,要把上游控制好。这样咱们老百姓才能吃得放心,吃得安心。毕竟咱们老百姓都没有什么“特供菜园”之类的。

  再说了,这健康证铁定是要钱的,那备案呢,需要收费不?费用又由谁来承担?最后会不会演变成收费的一个借口?如果具体的主管部门不在,那是不是老百姓的酒席就不能办了?据说很多地方都有诸如此类的规定,的确让人疑惑!

  这饭,老百姓都吃了五千年了。如今,办个席,又是备案,又是持证上岗,又是“邀请”领导到场监督,这饭,能让人吃得舒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