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日资企业加速向海外进行产业链转移,在汽车产业链中处于边缘位置的中小汽车零部件企业,也开始借力我国江苏丹阳等新兴的零部件工业基地,掀起了新的产业链转移大潮。
“日本汽车零部件工业园”落户江苏丹阳 未来5年进驻400家企业
5月24日,江苏丹阳市政府与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共同启动以“日本中小企业汽车零部件集群”为主的丹阳日本汽车零部件工业园,该工业园将于今年11月投产。该工业园是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及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的支持下兴建的。
目前,在丹阳市经济开发区,“日本汽车零部件工业园”的项目招牌已经亮相。项目介绍为“JAPIC(日本汽车零部件工业园)以引进日本中小企业为主,将打造国内一流的汽车零部件产业专业园区,主要分四个功能区:金属加工、电气及电子、树脂及橡胶、纤维及其他。”
该园区总占地面积为310亩,总建筑面积为10.3万平方米,其中一期2500万平方米,预计今年11月可建成运营。按照规划,日本汽车零部件工业园建设将分为两期,一期主要是JAPIC(日本汽车零件工业园区),二期是JAEIC(日本汽车装备工业园区)。
按照日本方面与丹阳市经济开发区经济管委会招商局的约定,签约的日本汽车零部件企业将把高新技术的产品运往丹阳生产。在项目审批过程中,中方将严把项目审批关。预计今年底,日本汽车零部件工业园(JAPIC)将会进驻30家到50家企业,未来三年将进入300家日本零部件企业,而5年内将有400家日本零部件生产企业入驻。
据悉,入驻工业园区的日本零部件生产企业将在JAPIC的协调下共同采购原材料并整合物流体系,员工的聘用也将实行统一管理,从而大大削减了生产成本。与此同时,从园区建成到2014年的3年间,入驻的企业将免收租金。
地震加速向外转移进程 日企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
日本地震后,日本汽车的产业链全线受影响,零部件供应链的断裂使整车企业陷入停工减产的尴尬境地。不仅在生产上,港口的损坏让物流运输陷入停滞,日本本土集中化生产模式的弊端暴露无遗。
在受灾企业中,中小型零部件企业受损最大。这是因为日本大型零部件企业早在若干年前就开始了海外战略转移,而中小型企业单独进行海外开拓的能力相对较弱。此次地震更加剧了中小型零部件企业迫切出海的心情。
为了打破僵局,日本的一些中小汽车零部件制造商集结成群,来到了中国,形成了一个全新的业态模式。广东佛山、江苏丹阳等地都成为了这些中小汽车零部件公司的新聚集地。
中小零部件企业不再依托整车制造公司,而是“集团”联盟的形式进入一个全新的市场,这与过去日本汽车产业“同进同退”的商业模式不尽相同。
究其原因,在于日本国内生产水平的持续衰退,加上日元对美元、人民币的持续升值所导致的出口利润暴跌,这些都成为一些中小零部件企业产值规模不断下滑的重要因素,而突如其来的日本地震无疑更是雪上加霜。因此,日本零部件公司越来越趋向于在原有的“汽车集团”体系以外,寻找新的贸易机会,发展自己的市场。
据了解,在此次日本零部件企业集体迁华的背后,实际运作的是一家名为东龙日联的企业管理公司,注册资本为100万美元,注册地在丹阳市,该公司将对入驻园区的日本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生产进行管理,包括原材料共同采购,统一物流体系,同时负责本地员工的招聘和管理。
组织实施这种模式的正是来自于丰田汽车公司的一名前员工东和男,他曾任日本丰田公司中国区项目主管。据知情人士透露,东龙日联相当于“企业保姆”,“日本零部件企业只需要出设备和技术,生产工作都是由东龙日联来完成”。
业内人士认为,受日本大地震影响,日本的零部件供应体系一度停滞,从而给汽车生产企业造成巨大冲击。因此,日本的中小零部件制造企业向海外建厂的步伐将不断加快。
威胁和机遇同时来临 中国零部件企业有失有得
过去日企一直处于整个产业链条的上游,日系零部件厂商加快进入中国制造,对中国本土汽车零部件产业将带来什么影响?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王青认为,一方面,日本零部件企业向中国规模化转移和集中,在降低日本零部件成本、增强日本零部件竞争力的同时,也增加了中国零部件企业的市场竞争压力。另一方面,会产生一定溢出效应,对中国相关技术升级、人才培养、管理提升等方面产生积极作用。
业内人士同时认为,日本零部件企业的这一做法也值得中国汽车企业借鉴。与中国相比,无论是日本和韩国,零部件供应体系都以独立著称。日本汽车工业是一种金字塔结构,汽车整车制造商位于塔尖,以下部分依靠1万多个零部件制造商支撑。其中,这些零部件制造商是由各类大型和中小型零部件制造商组成。
在整个零部件体系中,二级和三级零部件制造商中大约占据七成的比例,而这些制造商规模小,员工少,生产方式灵活。这与中国大量存在的中小零部件公司形态非常相似。但是不同之处在于,日本中小企业所拥有的创新技术和独特的制造能力,恰恰是中国目前普遍缺乏的。
也正因为缺乏创新的技术和核心的技术,因此中国汽车集团或零部件公司在近两年开展了密集的海外并购活动,希望以最捷径的方式弥补技术缺陷。但是,并购的机会不会永远存在。只有依靠自己或合作伙伴的力量,才是实现技术升级的持续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进军中国的中小零部件企业的背后,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的身影若隐若现,这一半官方性质的机构对中小企业海外市场的开拓与支持作用功不可没。相比之下,国内零部件企业分布广泛、技术水平良莠不齐且组织松散,不仅缺乏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行业组织,政府部门管理缺失现象也同样存在。
在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中国汽车厂商也开始加快海外市场的步伐,但是以哪种方式拓展海外市场仍然没有形成有效的模式。在推进海外市场的进程中,匆忙行动最不可取,而结盟外迁也比单打独斗更有胜算。
作者:搜狐汽车评论员 郑雪芹
授权状态:本文作者授权搜狐网独家刊载此文,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