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尚色》Ⅱ:村上作品对当下中国社会的意义
1、您跟村上春树本人接触过吗?您认为对于一个翻译者来说,了解作家本人是不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接触过两次,大约是中国大陆惟一同他有过两次接触的人。接触作家本人对理解他的作品多少有好处是可以肯定的,但并不重要。借用钱锺书的说法:鸡蛋好吃就行了,何必非看那只下蛋的鸡!
2、您还记得第一次接触村上春树作品时的情形吗?
——当然记得。二十多年前的一九八八年的寒假,我在暨南大学教工宿舍楼一个朝北的房间,一边搓手——那年广州的冬天格外阴冷——一边翻译《挪威的森林》,惟有窗外时而通过的港澳女孩那绿子般的身影和笑声带给我一丝快慰。那时当然没有想到《挪》会在中国如此走红,完全没有。这也是一种不确定性。
3、我看到今年上半年,日本的村上春树研究权威、中国文学专家藤井省三曾点评您翻译的村上春树“太通俗”对此您怎么看?
——容我纠正一下,藤井先生不是村上研究权威(日本没那么多权威),是不是点评拙译的“权威”也不好说,可以说的是,他的点评有些自相矛盾,他曾在一本书中批评拙译用的是“文语体、书面语体”,而这和“太通俗”之说未必是一回事吧?
4、您认为村上春树作品的灵魂是什么?
——村上作品的灵魂就是对于面对“高墙”时的作为“鸡蛋”的个体灵魂的呵护和尊重。
5、这么多年的翻译生涯中,有没有一些始终难忘的细节?
——翻译、尤其文学翻译是极其孤独而艰苦的作业,需要一字一句独自处理无数“细节”,没有对细节的迷恋和忠实就没有翻译。至于你所说的“难忘的细节”也并非没有,比如二十多年前我曾把“ビーチ·ボーイス”(The Beach Boys,沙滩男孩)音译成“比齐·鲍易斯”,至今想起仍一身冷汗啊!
6、除了村上春树,看您近年来翻译的作品主要是日本作家片山恭一的作品(片山我们刊物也刊登过人物专访),请问选择他的原因是什么?
——两个原因。一是片山恭一的《在世界中心呼唤爱》在这个爱变得越来越不纯的世界上呼唤了一种纯爱,二是我是青岛市民,青岛当地的青岛出版社诚恳地找到我,作为我是很难拒绝的。
7、看到您的博客里写了很多对于某本书的评论,您现在仍然还有时间关注大量的新书吗?一般您关注的都是哪类书?
——除了文学,主要是同教育有关的,最近就看了《浪淘沙:百年中国的名师高徒》和《大学之殇》等表现大学之道、为师之道方面的书。我认为,“道”的失落是当今世界最可悲哀的事情之一。人们纷纷——包括“道”的载体的知识分子在内——弃道就器、弃道就术,如此下去,不“娱乐至死”才怪。
8、一般说来,一个人成人后的许多关键都与童年经历有关。您选择成为翻译家,这与童年有关吗?
——我小时候就喜欢看书,对书中漂亮句子的迷恋程度,有可能超过长大后对漂亮姑娘的迷恋,因此作文成绩最好。本来我是想上中文系当作家、诗人的。但我是“工农兵大学生”,志愿栏只能填“一切听从党安排”,结果党安排我学了日语。于是,“作家”成了翻译家。在这点上,我真不知道应该感谢谁或抱怨谁。
9、我知道您小时候是非常爱读书的人,那时获取书的渠道是怎样的?读的都是何种类型的书?它们对您日后的选择有所影响吗?
——我是在只有五户人家的小山村长大的,借书买书都很困难,好在我的父亲也是爱看书的人,他有个书箱,里面有一百多本书,从三国到《红岩》都有一些,这对我日后走上文学翻译、文学创作(我也写散文随笔)应该有很大影响,同时也是艰苦岁月中一缕温暖的光照。
10、您认为对于当下的中国社会来说,村上春树的作品还有关照意义吗?如果有,存在于哪里?
——上面对于第5个提问的回答已经回答了一些。进一步说来,村上作品中无所不在的主体性自觉对于现代公民意识、公民社会的形成会有促进作用。只有意识到个体灵魂的尊贵(包括他人的)并承担作为个体的责任而不一味怨天尤人,这样的人才会是现代公民,由这样的人构成的社会才有可能成为公民社会。
11、我知道您对日本文化非常了解,对于当下浮躁、功利当道的中国社会来说,我们可以从日本文化中汲取、参照的部分是什么?
——对于本国传统的自豪,对于故园情思、文化乡愁的体认,对于民族身份或自证性(Identity)的追求,都值得我们参照。这些我们本来也有,但我们曾经自我割断,弃若敝履,到了回头时候了。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定力,才能重返“静水深流”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