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定投可以战通胀吗?


  数据说话更有力 定投抗通胀孰更有理

  连日来,国内A股市场持续振荡,让许多投资者感觉有些无所适从。震荡市下,通胀高企,怎样投资才能使资产不断增长呢?尽管今年来的基金表现并不如意,尤其是股票型基金被杀得丢盔弃甲,但仍有不少人坚持基金定投是获取长期稳定收益的最佳投资方式之一。

  网友基金大赢家以自己参加定投的经历结合相关数据对定投进行了论证:“本人与2009年3月份开始学着定投基金,投资的基金为上投阿尔法和华夏红利,每月各投资200元,经过一年多投资,2010年9月底因为购车全部赎回,盈利大约10%左右,在震荡市投资虽不高但比银行存款利息高。”

  基金定投作为基金投资方式的一种,确实有着不少合理的意义。而定投逐渐被赋予了很多功效,被包装成“高收益”、“无风险”、“不用操心”的投资方式,甚至还可听到“基金定投两年买房结婚不是梦”等之类动听的广告语。在基金销售的过程中,销售人员也不停地向投资者宣传,基金定投能够定期投资,积少成多,而定期定额投资基金也能够平均成本,分散风险。定投到底能不能赚钱抵御通胀,恐怕只有基民们“冷暖自知”。

   2005~2010年,CPI年平均值为2.76%,GDP年平均值为10.25%,从华夏大盘、宝盈泛沿海、嘉实300(160706,基金吧)、富国天利(100018,基金吧) 等4只基金的定投平均年收益率看,75%的基金定投业绩能战胜CPI,这个数据符合预期。但只有25%的基金定投业绩能战胜GDP,这个数据与国外成熟市场相比有一定差距,比较令人失望。从上述模拟定投可知,并非定投任何一直基金均能战胜CPI,因此在定投前必须先做好功课。”

  基金定投解读 宣传与销售的谎言?

  联系当前实际,在宣传定投业务时,不少基金公司纷纷向投资者描述了20年、30年的基金定投产生丰厚收益的“大饼”。而尽管基金公司在定投业务上都给投资者画下了好大的一张“饼”,但在做出测算的同时,基金公司均无一例外地在风险提示中示,这些测算均为示例,而“不作为未来收益保证或投资建议”。

  基金定投通常是销售机构在弱势中祭出的法宝,其原因在于销售机构告诉投资者的“坚持”:要想让定投的功效显现出来,你就得长期坚持,不能因为市场波动而废止。

  因此在看似矛盾又无法做出反驳的事实当前,投资者在亏损时只能够“哑巴吃黄连”,或者怒斥基金公司浪费基民的血汗钱。特别是在震荡市下的亏损,“坚持就是胜利”并不能很好地抚慰基民的情绪,对这些人而言,基金定投逐渐成了一种谎言。据了解,有相当一部分投资者在亏损时停止了定投。

  基金公司为何如此热衷于定投?一位基金业内人士透露,对于基金公司来说,保证基金的份额是头等大事,而基金定投基本上可以长期锁定基金投资者,保证基金份额实现稳定的增长,而在目前的情况下,基金业的整体份额停滞不前已经是客观现实,因此基金公司纷纷大力推广基金定投也在情理之中。

  给定投“加点油” 抗通胀并不是不可能

  作为理财的一种投资工具,定投被过分强调分散市场特征,被片面夸大与误导,投资者是否还能通过这种形式战胜通胀?观看论坛上网友们的发言,从一开始的推崇基金定投,逐渐到后来的质疑审慎对待,网友们的反应趋向于冷静与理性,对于定投并不是盲目的追从,但也不是一概而论,在理智看待定投的真实时提出战胜通胀可能性的相关投资建议:

  1、“长期定投并不能保证不亏钱。”有分析人士表示,长期定投摊薄了风险,但实际上,定投的时间越长,基民投入的本金也越来越多,碰上市场大跌,损失也越多。从本质上来说,基金定投还是取决于基金管理人的能力。

  2、“定投后不可置之不理。”基金定投只是一种理财方式,它并不能代替储蓄,也绝对不是稳赚不赔。对于投资者来说,并不意味着从此可以完全听之由之任其涨跌。相反,需要保持对市场的适度关注。

  3、“时机选择很重要。”进行基金定投退出时点还是很重要的。如果定投计划能够在市场处于长期相对低点时开始,获利效应预计应当不错。但如果市场处于长期低点,整个基金定投计划持续处于亏损状态,这时投资者绝不可轻易终止定投,因为此时相同的资金可获得更多的基金份额,如此在牛市到来时才可能获得更多收益以弥补过去损失。

  4、“定投基金要止盈不要止损”。事实上分析人士建议,在长期定投过程中选择设定适合自己的止盈线。基金定投不是永远放着不动,但更不是在错误的时间赎回,如刚解套马上赎回或在熊市低点时出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