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生日礼物——新书《我在北京有张床》上市


当当网: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1084052&ref=product-0-G   

内容简介:

四川某小城青年戈海洋,大学毕业后变成了专业倒霉蛋,先后失去教职(干部身份)、下岗、失恋、生意破产、痛失家父……内外夹击,濒临崩溃之际,靠写作自我慰藉,虚荣灵魂……世纪之交,戈海洋以三千块钱和一部书稿,像外省人于连去巴黎一样来到京城,以卑微之躯,做最后一搏。

北漂族的残酷生活远超想象,竞争的惨烈,体制的阻击,猝不及防的遭际,使北漂们步履维艰。戈海洋以“韧性"斗争精神和我不入地狱谁出地狱的乐观态度,折腾八年,除一张床垫、几段爱情、半腔叹息和一桩“不成功”的罪名外,获而一无所获。正当戈海洋再度嗷嗷抓狂濒临崩溃之际,一次午夜奇缘,戏剧人生为他量身打造了新的命运……

“人们到这个地方真的是来活吗?我宁愿相信他们是到这儿来死的。”一百年后,重温莱纳·马利亚·里尔克的这句话时,感受到了这是一部颇像《马尔特·劳里茨·布里格纪事》的日记体小说。小说打开“在京奋斗成功”这个失传命题,藉以奚落知识分子的渺小和滑稽,藉以挖苦知识分子一如狱中老鼠,惟求引得囚徒羡慕便沾沾自喜的卑微境遇。

百折不回的坚韧,使这本小说同时成为一本独特的励志读物;大痴若愚的情感态度,又让它成为难得的心理抚慰品。


废话说在前面
——《我在北京有张床》自序

我生活在美国大湖区一个美若仙境的城市,几年难见一个汉字,偶遇一同胞也不咋说中文,除了联系国内或梦中呓语根本用不上母语。有时梦中惊醒,忘着枕边太太雕塑般宁静的西方人脸孔,突然想到——会不会哪天我也像鸵鸟翅膀蜕化一样丧失母语能力?这种不可名状的异域感、异化感和异物入侵感让我不寒而栗。

我开始和自己说话,关照过往的生活。记忆像微量重金属一样沉淀在血脉里,身处异域也难以排遣。流浪是一种存在(只要你在地球上),无论你爱它,还是恨它,都铸为生命密码融你一体——正如困兽犹斗的8年京漂,结束于3年前,至今时而碾盘一样压碎我的梦境。

然而出土一段生活——即便蚀骨铭心——也难免粘土带灰,面目可疑。迄今为止的人类进化,记忆密码还无法数字化储存,这世界没有高保真的历史,即使历史就在昨天。尤其一旦叙述涉及当事人,皮囊下的名缰利锁、损人肥己、文过饰非、避重就轻、闪烁其辞……和文字与生俱来的吊诡(一旦你试图操控它,你也必被它操控)、张力、飘忽、谵妄、词不达意等等不确切都可能与你的愿景貌合神离。

好在这一切抛光复原又遮遮掩掩的纠结不清可以称为——创作。

按时髦的文艺理论,这不是一部好小说。没有迷离的结构,没有扑朔的情节,推土机一样单线推进少量迂回,铿锵作响中扎实和疲态并行不悖。结局不算石破天惊,充其量一腔叹息。人物鲜活生猛,却因先天发育不良而僵硬扁平。自以为彪悍的文字,无非个性化的庄谐等量雅痞齐观憨态可掬,煽的是个情,讨的是个巧,露的却是一个怯。透入骨髓的感伤不失“矫情”,含泪的微笑有时候疑似“挠痒”,牛仔般朴拙的自我较劲堪称“拧巴”。

幸亏人间的天平,自在心灵,创作的源泉,在于我手抚我心。

此书献给在异乡的人,在路上的人,准备出门或害怕出门的人,为情所困、为爱所惑,被生活、尊严、梦想、体制和城市无情碾压困兽犹斗的人,怀旧的人,恋床者,失眠者,假寐者,有倾吐(倾听)欲的人……以及仅仅迷恋文字的人。 

2010年圣诞于威斯康星麦迪逊

作者简介:李波,雄性,汉族,祖籍山西左权,上世纪60年代末生于四川广元。根正苗不红,先天发育不良,后天发展失常。1992年毕业于绵阳师专(现绵阳师院)英语系,进小国企,后京漂8码字,翻译基本循规蹈矩,间或作奸犯科。残酷青春不堪回首,转眼又入中年危机。迷恋文字嗜痂成癖,舞文弄墨不自量力。2007年移居美国(合法),和太太Kimberley居威斯康星州麦迪逊。 

主要作品:长篇小说《我在北京有张床》(作家出版社)、《美国处男》(知识出版社)、《回头无岸》(中国电影)文化评论《中国食文化批判》(华龄出版社)、《口腔里的中国人》(东方出版中心)、《吃垮中国》(光明日报)杂文集《狗眼看世界》(中国友谊)、《老板是靠不住的》(西苑);合著:《酷美语》(两册含光盘·外研社);译著:《音乐启蒙书》(四卷·中央编译)、《音乐的希望》(三卷·北大出版社)


当当网: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1084052&ref=product-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