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信——愿——行


   知与行的合一,这是一个修行人最高境界,无论是儒家的君子,还是道家与佛家弟子,都在追求这样的境界。作为一名台上领袖,最重要的素养就是知与行的合一度。我常常惭愧自己业障深处,陋习难改,身心内外都充满了小人习气,离这样的境界,实在差的太远太远。但因为有朋友聊起这个话题,所以想想,在这里权且分享自己的一点点体会,以便能得到指正。

   在我六年前开始学习传统文化不久,一位老师就给我讲到了明朝的王阳明和他的《传习录》,里面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极为深刻。王阳明说:真知即是真行,真行即是真行(意思如此,原文尚待考校)。一个人真的知道了,他就一定会去做;一个人真的做到了,表明他一定是真的知道了。换句话说,他“知”到了什么程度,即能“行”到什么境界;他“行”到了什么境界,即反映他“知”到了什么程度。

    一代心学大师王阳明的这句话,我以为极准确彻底地概括了知与行的关系,而且深合佛法。佛法是一元法,这个世界原本无二无三。知与行原本是一不是二。

   平常会听到这个的议论:说某某人说的多,做的少;知道的多,做到的少。我想,如果这样的议论符合客观的话,那一定表明被议论的这个人所说的、所知道的要么是有限的和不够的,要么就是悖离真理的。换句话说,他是假知道,而非真知道,因为他没做到!他若是真知道,一定是能够做到的,或者说已经在做的过程当中了。

   但是,到底怎样才算是做到的样子呢?换言之,到底怎样才算是修到位了呢?这是个大问题。凡夫俗子如我者,自是无法思考这个大问题。但我从佛经里似乎读出一个道理:佛行是心行,佛法的圆满首先是心行的圆满,是超越事相的圆满。所以,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议论者容易单凭事相的一些表面,就下断语的认为某某人修得好与不好,这可能是凡夫俗子如我辈者常有的毛病。当然,所谓凡夫俗子者,即非凡夫俗子,是名凡夫俗子。

   我因为智慧与德性浅薄,有时也难免去偷偷地评断别人修的好与不好。可是我又实在没有慧眼,所以,怎么办呢?有一天,在读经的过程,我似乎找到了两个标准。

    一个标准叫信。真知一定意味着真信。对佛法的信仰首先是对因果的信仰。这个道理大概还是靠得住的。可是,有些人看其样子似乎真的很信佛法,但是他讲话的样子却经常让我感到糊涂,乃至难免有些为他担心:他真的信因果吗?他真的不怕背因果?许多时候,担心归担心,这话却是不能说出口的,你算老几啊,凭什么操人家的心啊?

    另一个标准叫愿。真知即有真信,真信必有真愿。一切诸佛菩萨都是靠愿力成就的。愿力能够超越一切业力。这个道理大概也是靠得住的。可是,看看一些同仁发的愿,我就不免有些怀疑:他真的信佛吗?

    写这篇文字是有些诚惶诚恐的,因为怕自己一不小心,无知者无畏,说了不该说的话,误导了别人,造下大口业。可是,这两天静坐的时候,脑子里几次浮现出这四个字,也浮现出与自己或有关或无关的一些事情,所以想了想,权且发表一点感想在这里,希望能够与有缘的同修起到共鸣及共勉的作用。

    无知如我者,每天都在佛前,求佛菩萨加持我,开启我的智慧,长养我的德性。在这里,也恳请智慧的您,以及每一位善心的道友,多多地赐教于我,助我早日穿越无明长夜,活出那份内在本有的真知、真信、真愿、真行。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