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州贞丰县顶坛片区位于北盘江流域花江河段,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区,地貌切割较强,岩石广布,土地破碎零星,耕地稀少。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当地群众依靠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落后生产方式向贫瘠的土地要饭吃,生活极为贫困,同时,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现象,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近年来,顶坛片区群众通过大力发展花椒种植产业走上富裕道路,在实现生态良性循环的同时,走出了喀斯特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路子,被誉为“顶坛模式”。
一、顶坛片区花椒种植的基本情况
顶坛片区总面积58.24平方公里,全片区涉及贞丰县平街、北盘江、者相三个乡镇,14个行政村66个村民组13000多人。上世纪90年代初,该区域开始发展花椒种植,随着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的逐步显现,种植规模逐年扩大。至2007年,顶坛片区花椒种植面积已达6万亩,全县种植面积达10.3万亩。通过发展花椒种植产业,顶坛片区发生了三个方面的巨大变化。一是农民生活由贫困变富裕。顶坛片区曾是贞丰县最贫困的地区之一,八十年代以前国家每年要向该片区发放救济粮50万斤,100%人家要吃返销粮。六、七十年代,该片区的银洞湾村就曾有20多户人家因难以生存而迁走他乡。“远看花江河,有水喝不着,姑娘往外跑,媳妇讨不着”就是以前该地区的真实写照。原来当地种植玉米亩产约两三百公斤,每亩收入不过三四百元,现在种植花椒能亩产生椒300斤(干椒60斤)左右,以今年生椒价格每斤6元(干椒为30元)左右计算,每亩收入近2000元,是以前的五六倍。目前,顶坛片区农民通过种植花椒,年人均纯收入已达5000多元,是贵州省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2.5倍,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贞丰县花椒总产量已达11000吨,产值已达1.3亿元。银洞湾村罗泽亮一家种植60多亩花椒,年均收入已达6万多元。顶坛片区95%以上的人家住上了平房,电话、手机、冰箱、彩电、影碟机等家用电器及摩托车、汽车等交通工具已非常普及。原来迁出的农户已全部迁回发展花椒种植。二是生态环境由恶劣变优美。顶坛片区曾经是生态极为恶劣的地区,石山遍布,树木稀少,干旱少雨,水土流失严重,每到夏季经常干燥酷热,村民必须在室外露宿才能入睡。现在昔日的石山披上了绿装,山青水秀,空气中飘荡着花椒树的芳香。森林覆盖率从上世纪70年代初的6.7%上升到现在的92%,水土流失防治率达94%,土地石漠化治理率达92%。茂密的植被对空气湿度和气温起到了良好的调节作用,干燥酷热的状况已彻底改变。三是农业效益由低效变高效。1980年以前,该片区长期以种植玉米为主,种植结构单一,耕作方式落后,粮食产量低而不稳,遇到持续干旱10天以上的年份,庄稼一般十种九无收。目前该片区土地已基本种上了花椒,玉米等不适宜环境的粮食作物已被彻底淘汰。
二、“顶坛模式”的基本经验
顶坛模式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主要经验有几个方面。
一是因地制宜,选准产业。产业的选择决定着产业发展的成败。贞丰县根据顶坛片区不适宜传统粮食作物种植的现状,通过对当地地质条件、气候环境等因素和市场认真调研分析,在多方比较、反复论证的基础上作出的发展花椒种植产业的选择,经实践证明是一条能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和治理石漠化的有效途径。花椒树喜钙耐旱,顶坛片区海拔较低,年均气温17.5℃,日照时间长,热量充足,雨量较少,非常适宜花椒生长。特别是满山遍布的岩石对花椒生长具有特殊的作用,岩石通过对阳光的反射和漫射作用,造成日夜温差大、空气湿度低,这种特定的气候环境刚好有利于各类种子和果实(特别是干果和荚果类)的有机物的转换和贮存,因此,顶坛的花椒长势较好,又香又麻,品质优良,深受市场欢迎。以前制约发展的石旮旯在花椒种植中成了重要的有利因素。同时,由于花椒树根系发达,能深入石缝之中,不但能抵御干旱,还能起到较好的固土保水作用,治理石漠化的效果十分突出。
二是强化引导,多方投入。贞丰县委、政府对花椒产业高度重视,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成立了相关领导机构,明确了发展目标。一方面将该产业作为优化农业结构、推进扶贫开发、带动群众增收、治理石漠化、促进生态建设的综合性产业,整合各有关部门力量,整合各方面资源、资金,多方位、多渠道进行综合扶持;将该品种作为退耕还林工程、珠防工程、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工程等生态建设工程的首选树种之一,对项目捆绑整合,推进花椒基地建设。另一方面大力争取上级的资金、项目支持,加大财政投入,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加大项坛片区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有力地推动了花椒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是突出科技,规范种植。贞丰县将科技的应用和推广作为花椒产业发展的关键,依托科技提高产品产量和品质,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一方面着力构建科技支撑体系。县林业部门组建了花椒种植科技攻关队伍,加强对花椒种植技术的研究、示范和推广,加大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对种植乡镇的林业、农技人员进行统一培训上岗,组织有关人员赴陕西韩城、重庆江津等国内主要的花椒产区学习、取经,积极与有关科研机构和院校加强交流合作,大力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管理方式。目前在顶坛片区广泛种植的花椒品种就是经精心培育、改良,试种成功的花椒属新变种,具有适应性、抗旱性强,产量高、品质优的特点,特别适宜在顶坛片区种植。与国内其它地区的品种相比,芳香油、不饱和脂肪酸、氨基酸等有用成份的含量都较高,品质达到国内一流水平。贞丰县还与贵州师范大学协作成立了“贞丰县石漠化治理农民技术学校”,将花椒种植技术列为重要的培训内容,不断加大对顶坛片区群众的培训力度,培养了一大批农村种植能手。另一方面规范种植技术和标准。发布实施了《贞丰县顶坛花椒种植技术规范》,着力提升花椒种植的规范化水平。对种植户进行统一技术培训,实行统一良种、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采收,在育苗、移栽、管理、施肥、病虫害防治、采收等各个种植环节科技人员都直接到现场指导、检查把关,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纠正。
四是加强宣传,打造品牌。为提高顶坛花椒的市场知名度,拓宽销售渠道,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打造花椒品牌,加强宣传推介,贞丰县于2001年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顶坛花椒”品牌,并多次组织顶坛花椒参与国家和省组织的的林业、农产品等博览会、展销会,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众多媒体宣传顶坛花椒,发布销售信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特别是顶坛花椒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展销会时,以其独特的香味和品质受到众多专家、客商的好评,一时供不应求,名气大增。目前,贞丰县已获得中国经济林协会授予的“中国花椒之乡”称号,顶坛花椒成为与陕西韩城大红袍花椒、重庆江津九叶青花椒等齐名的国内知名品牌。
三、存在的问题
顶坛片区的花椒种植产业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也面临着一些制约发展的因素和问题。一是种植规模偏小。与国内其它花椒主产区普遍几十万、上百万亩的种植规模相比,目前贞丰县10万亩的种植面积还较小,未能形成规模效应,不利于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知晓率的提高,也影响了经济效益的提升。同时,由于规模小,在产量上还不具备进行大规模精深加工条件,严重制约了花椒产业链的延伸和发展。二是加工增值滞后。由于产量低等因素,目前贞丰县乃至全州都还没有一家大型现代化的花椒精深加工企业。虽然贞丰县也成立了一些小型的花椒加工厂,但基本属于家庭作坊式生产,生产工艺落后、粗放,生产方式大多是采取用菜油炼制花椒油、研磨花椒粉等,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不高,而国内大型花椒主产区已将生产花椒精油、花椒香精、花椒油树脂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作为主要加工方向。同时,多个加工厂都在使用顶坛花椒的品牌,由于各家产品的质量、包装都不统一,产品质量也不稳定,不利于品牌的树立和维护。三是基础设施薄弱。虽然近年来通过各种渠道不断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实现了通水、通电、通路,但受资金缺乏等因素影响,配套设施还不完善。水利设施不足,旱季灌溉用水还得不到稳定的保障。特别是在提高科技种植水平,推进无公害化生产等方面的设施还较薄弱,综合生产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抵御旱灾、雹灾及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的能力还不强。
四、对发展壮大花椒产业的思考
我州属喀斯特岩溶山区,山高坡陡,土壤瘠薄,农业效益低下,石漠化现象严重,生态系统十分脆弱。“顶坛模式”的成功,为我州生态恶劣的喀斯特岩溶山区解决群众生活、实现生态重建、壮大农业产业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在我州推广“顶坛模式”,大力发展花椒种植产业非常必要,也面临极为有利的因素。一方面我州是国家实施退耕还林、珠防工程、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石漠化治理(全州8县〈市〉都属于全国确定的100个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等生态建设工程的重点区域,治理坡地过度开垦是全州积极推进的重点工作,实施“环境立州”战略是我州的重点发展战略。同时,我州适宜花椒种植的区域面积较广,充分利用我州大力实施生态建设和国家加大生态建设投入的机遇,将生态建设与花椒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必将产生可观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花椒作为人们普遍食用的传统香料之一,市场需求量较大,以花椒为原料精深加工的各种调味品市场销路较好,花椒及花椒制品在外贸出口上还具有很强的优势,目前陕西、四川等地的花椒已远销韩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同时,花椒除食用价值外,在药品、化妆品和许多化工产品生产中都具有广泛用途,目前对花椒用途的深度研发及花椒精深加工正蓬勃发展,花椒的用途正不断被挖掘,花椒产业的前景非常广阔。
通过调研分析,对我州花椒产业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建立规划目标体系。根据花椒生长所需的地理、气温、日照、土壤等条件在全州范围内进行考察和试种,摸清全州适宜种植花椒的土地分布情况,掌握基本面积,在此基础上结合全州生态建设、农业发展等方面的总体规划,编制全州花椒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制定各种植区域的实施方案,努力扩大我州花椒种植面积和产量,将我州建成国内重要的花椒产地。同时,与贞丰县顶坛片区毗邻的安顺市关岭县板贵片区在地理、自然条件等方面与顶坛片区基本一样,近年也在积极发展花椒产业,采取两地合作发展、互惠共赢的方式共同建设大基地、开创大市场、打造大品牌、实现大效益,也是推动花椒产业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二是健全引导扶持体系。建立统一的组织领导机构和稳定的投入机制,研究出台扶持支撑政策,加大对花椒产业的引导扶持力度。对适宜花椒种植的区域,整合各项生态建设工程和农业项目资金,集中力量,加大投入。结合实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农民种林护林积极性高涨的有利情况,引导抓好花椒种植。鼓励金融机构对花椒种植户和加工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对种植户发放小额扶贫贷款,解决好资金问题。做好花椒产业的农业保险工作,解除农户后顾之忧。强化品牌战略,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充分利用好顶坛花椒的品牌优势,加大对我州花椒及花椒制品的宣传推介力度,搞好市场营销,提高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不断壮大产业。三是培育精深加工体系。研究制定扶持花椒加工企业的优惠政策,积极配合做好花椒精深加工项目的申报、审批、融资、建设、经营等方面的工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实力雄厚的大型花椒加工企业和食品加工等相关企业到我州建设花椒精深加工项目,努力开发新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引导加工企业与种植农户采取订单农业、规范种植技术标准、向农户提供各种服务、最低保护价收购等形式建立稳定的利益同盟,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建成稳定的生产基地,保证稳定的产品质量,充分发挥好企业带动基地、带动农户的能力。建立和完善监督约束机制,通过经济和法律手段约束企业和农户的行为,确保农民、企业和合作组织的利益,确保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四是强化科技支撑体系。对发展花椒种植的区域,由农业、林业等部门参与,建立县级的花椒种植技术研发和服务平台,成立专业的技术人才队伍,加大对种植农户的技术培训、技术推广和服务力度,积极培养一大批种植能手和实用人才,在种苗选用和种植的各个环节统一标准,规范种植。积极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根据不同区域特征引进、研发和培育适宜的优良品种,加强对花椒的品种改良技术、品质退化防治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林下作物多样性配置技术的研究,不断提升种植科技水平,提高产品产量和品质。推广使用科技含量高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农药、新肥料,促进无公害化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