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信贷”:是耶?非耶?


  在2011年之前,我们一直认为,市场上流动的闲置资金或者“热钱”,要么流向房地产,要么流向股票市场,要么抬高商品价格,就像去年的“算你狠”、“逗你玩”之类。可如今,商品价格虽涨,但遭到发改委强行压制,房地产一直处在调控之中,而股市也并未出现我们所预期的井喷,如今我们发现,这些资金流向发生了以往没有的变化,不是投资股市,不是投资房地产,也不是投资商品,而是投资“信贷”。

  一、投资“信贷”的途径

  并不是任何人都能够投资“信贷”,也不是任意一个途径都能投资“信贷”,因为信贷毕竟是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专利。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条投资“信贷”的途径:

   一是小贷公司。由于目前小贷公司的设立批准及监管都是由省或直辖市的金融办负责,所以小贷公司的设立比一般金融机构要容易得多,尤其在宏观紧缩、企业资金面临普遍紧张的时候,地方政府为了支持本地经济发展和维稳需要,会有意或无意放宽小贷公司的设立条件。一些资金比较富裕的企业或自然人,开始参与发起设立小贷公司,通过小贷公司让自己的资金获取更高利润。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3月31日,全国小贷公司数量达到3027家,仅2011年一季度就增加了500多家,实收资本总额合计达到2140亿元,贷款余额达到2408亿元,累计新增贷款427亿元,增速21.6%。设立小贷公司的本意是为了解决底层民众或者穷人的资金需求,某种意义上讲带有公益性质,但现在却成了资本逐利的场所。小贷公司的资产回报率据估计一般在12-15%左右,高的达18%以上,即使部分低的,也在5%以上。这还是保守估计。由于对小额信贷机构的监管,并非像商业银行那样严格,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央层面监管缺位,因此,小贷公司更加成了有钱企业或个人的乐园。

  二是民间借贷。在2011年,民间借贷异常活跃,尤其是江浙沿海地区有民间借贷传统的地方更是如此,收益率也高得诱人,据报道,达到了50%以上。那么,是什么行业、什么生意有那么高的利润,能承接这么高的利率呢?对这一点似乎无人关心。大家感兴趣的是民间借贷的利润,于是谁都想作为借贷中的贷方。但是,贷方资金来源除了一部分是自有资金外,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借来的资金。也就是说,贷方同时又是借方,借方同时也是贷方,真正成了资金串子。现在很多商业银行都热衷于发放小企业贷款,尤其是个人经营性贷款,孰不知其中又有相当一部分被这些个人拿去做贷款资金了。

  三是各种委托贷款、投资理财等。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今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数据,今年一季度委托贷款增加3204亿元,同比多增1684亿元。另据《经济观察报》文章披露,上市公司中卫国脉今年委托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空港支行向一家投资公司贷款1亿元;去年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净额只有8000万的新安股份,全年在委托贷款项目上的投资是2.69亿元,其中一笔委托中国银行建德分行向玉环恩都福朋喜来登酒店有限公司的5000万元贷款,预期年收益率达到了18.9%。

   此外,投资理财产品,尤其是投资融资类集合资金信托,不仅是投资信贷的一条途径,而且收益率也比较高。由于今年国家加强了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加上货币紧缩,房地产行业资金日趋紧张,一些房地产企业就与信托公司一起,用所谓的收益权质押,发行信托产品,由于房地产利润丰厚,故这些产品的收益率一般较高,买者云集。

  二、投资“信贷”引出的思考

  一是从投资者角度而言,无可厚非。有的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目的不明确,资金募集回来后没有具体用途,但股东需要回报,只好投资信贷;中国的富人数量正在日益增长,即使不是富人,为了应付通货膨胀带来的资金缩水,在房市、股市都无利可图的情况下,投资信贷也不失为一项好的投资理财方式。因此,无论是通过小贷公司放贷或直接进行民间借贷还是委托贷款、投资理财等,都是希望手头资金保值增值,这本身也是无可厚非的。

  二是从宏观调控角度看,必然加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和复杂性。今年以来,中央银行不断收紧流动性,目前大型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已达到了20.5%,逼迫商业银行不断收缩信贷规模,但整体社会融资规模并未明显减少。今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加4.19万亿元,同比只少增3225亿元,主要是银行信贷同比少增3524亿元。而在银行体系外的其他融资渠道,还是处在加快增长的状态。如:委托贷款增加3204亿元,同比多增1684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4551亿元,同比多增1874亿元;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1558亿元,同比多增309亿元。

  但中央层面对小额信贷机构监管缺位,对银行体系外的其它融资渠道缺少有效的方法去调控,因此,即使央行提出要监控社会整体融资规模,但在目前也是干瞪眼、干着急,因为社会整体融资规模并不由央行一家掌控。这也是造成市场流动性过剩除外汇占款外的另一大主要原因。

  三是资本市场和银行起到了幕后推手的作用。一方面一些企业资金紧张,甚至最近一段时间经常听到一些中小企业老板因为还不起高利贷而潜逃消失的事,另一方面大量游资在投资信贷。这些游资来源,除了一部分确属个人财富外,还有两个重要方面值得我们注意。一方面是资本市场融资脚步一刻没停,为上市企业注入了许多新增资金,这些资金需要寻找出路;另一方面是银行信贷资金。今年银行信贷规模减少,大部分银行都采取以价补量策略,而愿意承担高价的企业也只能是一些小企业或微型企业,因为他们弱势,故他们没有价格谈判权。但这些企业自身经营并不能支付这么高的信贷成本,于是就玩起“击鼓传花”游戏,把从银行借来的钱通过民间借贷等渠道贷给下一个借款人,而下一个借款人可能也如法炮制再贷给下一个.......。如此,不但把社会融资规模扩大了,而且不断的击鼓传花,利率越来越高。

  那么,谁接最后一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