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看电视的往事


     

一段看电视的往事    邹蓝

现在电视普及率非常高,谁都不会把看电视当个事,除非是最新鲜的电视技术搞的电视。

60/70年代看电视是稀奇事情。就是到1979年,小泽征尔在北京指挥费城交响乐团的转播,我都差不多没有看到,因为研究生院在北师大英语系楼里架的电视,看的人至少上百,我去得晚在后头,几乎看不到,干脆就走人了。

80年代电视开始普遍起来,不过还是黑白电视的天下,彩色电视机是稀罕玩艺。

90年代开始,彩电全面普及,看电视不仅是平常稀松之事,更有了点恶俗的味道了,因为导演和演员以及频道主任,台长等为了商业利益,不是让恶心的广告泛滥,就是拿了人家的好处,让恶心破烂的电视剧从天线上播放出来。因此我不爱看电视。

这次是哥们指定我看电视。2008年10月到北京第二天晚上,老友吕立勤参加撰稿的电视记录片播出,要我看看。中国酒泉航天基地和中国导弹部队的事情。他家老爷子吕琳是重要当事人之一。

我摘录几段人家的文字。

到了1958年10月初,原定主要干部配齐的计划,远远没有达到。因为当时要在全军中,按总政的标准制抽那么多干部,尤其是技术干部,确实困难。

有一次,孙继先和炮兵的陈锡联司令谈到了组建试验部队的难处时说:   

“现在各个试验部的筹备中,干部的抽调是个大问题。炮兵对我们的支援最大,给地地导弹试验部配备的干部质量最高,速度也最快,吕琳部长很满意。真得感谢您陈司令。”

“按照总部的要求,要给地地导弹试验部配备高素质的干部,我们有的人也感到困难。我和邱政委硬着头皮,让吕琳随便挑。吕琳把名单列出来后,我们派人到抽人的单位去督办。说实在的,也把我的心抽疼了。”陈锡联说。

1960年2月19日,国防科委正式下达命令,决定1960年5—6月发射。

接到国防科委的命令后,基地召开了一次专门研究试验任务的党委扩大会。吕琳向党委汇报了地地导弹试验部前段的准备情况和任务中的计划安排。

地对地导弹试验部吕琳部长迅速将参试人员集合在发射场上,孙继先用宏亮的声音自豪地宣布:“苏联专家撤走后仅17天,我们在没有任何经验可提供借鉴的情况下,依靠自力更生,发奋图强,用国产推进剂,成功地发射了第一枚地对地战略导弹。这说明我们的基地有能力完成新武器的发射试验任务!参加这次任务的所有单位的人员都付出了辛勤劳动,我代表基地党委和领导向全体参试单位和参试人员表示热烈祝贺和衷心感谢!”

第一枚使用国产燃料发射地对地导弹试验成功后,整个二十基地又立即投入了第一枚国产地对对导弹发射试验紧张的准备工作。

1960年,我国同时开始仿制苏制C一2(即542)和苏制P-15(即544)两种反舰导弹。1961年7月,国防部五院决定集中力量仿制544导弹,先后任命李同力、吕琳为544导弹总设计师。544仿制成功后被命名为“上游一号”。1966年6月,“上游一号”导弹完成研制性飞行试验并取得成功,同年11月进行定型试验,按不同高度、射程实施单射与双发齐射,各项指标达到定型要求。1967年8月,“上游一号”舰舰导弹设计定型。1974年5月,“上游一号”进行改进(换装末制导雷达和无线电高度表、简化发动机、采用集成电路运算放大器)以满足导弹超低空飞行弹道的控制要求,改型后的“上游一号”导弹被命名为“上游一号甲”,1982年第4次定型飞行试验成功,1984年3月设计定型。

1965年,决定将“上游一号”舰舰导弹改设计成岸舰导弹,命名为“海鹰一号”,用以攻击敌方水面舰艇,保卫沿海城市、海港,封锁海峡、海湾。1970年10月“海鹰一号”定型飞行试验成功,1974年8月设计定型。“海鹰一号”研制成功后,为了担负海军远洋护航任务,决定将“海鹰一号”岸舰导弹装备到导弹驱逐舰上,改作为舰舰导弹武器系统。1973年9月,“海鹰一号”导弹装在驱逐舰上进行首次飞行试验,4发导弹全部命中目标。1976年1月,“海鹰一号”舰舰导弹设计定型。1983年~1985年,又对“海鹰一号”舰舰导弹做了改进,命名为“海鹰一号甲”舰舰导弹。

吕老爷子,湘西沅陵人氏,西南联大学生,也是沈从文的湘西小同乡。这里还有一段文字。

1997年,航空航天部退休干部吕琳(中国导弹总设计师之一,沅陵凉水井人)曾打电话给钟玉如先生,说:‘我最近去沈从文先生家问沈夫人,三姐,您说沅陵的房子被子拆了,还打算恢复吗?“三姐:”听说不得拆了,由他们去吧,我现在也力主恢复芸庐,并要钟先生作好筹建准备。可惜,吕老八十有七,年迈体衰,行动不便,募资之事,只能成为心病伴其入土了。我们深为吕琳先生的精神所感动。

小吕是20多年的密友哥们,他家我还住过,老爷子与我也熟悉,因此有关老爷子在酒泉航天导弹基地的岁月,我自然乐意坐在房间里,看他儿子我小兄弟主撰稿的《谁与问天》记录中国航天历史的片子在央视10套播出。

 

又,今天5-12,大地震过去3年,纪念死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