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根据在本人在今年3月10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与法语国家关于新千年世界粮食安全的地缘政治观”国际研讨会上的即席发言整理。
粮食供需关系的平衡和充分是一个国家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因此也是一个敏感的政治问题。为此,世界各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和现代政府,都不遗余力地尽可能利用本国资源,创造有利条件,最大限度地优化国内粮食生产的条件,以满足民生消费的需求。
各个国家内部和世界粮食市场价格的形成是由于粮食供需关系的基本面所决定的,这是显而易见的。如果粮食供需达到平衡,价格稳定,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民生有了稳定发展的基础 –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粮食安全”。“粮食安全”是一个动态的和综合的概念,就是:一个国家在一个历史时期内,是否能够依靠本国的资源和技术,生产出基本能够满足国内民生和经济发展需求的主粮作物。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日本、韩国虽然国内水稻生产成本高企,但仍然致力于本国的“自给自足”。
粮食的消费需求是持续增长,不会出现下降的趋势;但粮食的生产却会出现波动。所以,我们通常所说的“粮食安全”或者粮食供需平衡主要是体现在,一个国家和地区年度粮食生产的总量是否能够达到其持续增长的目标,以满足持续增加的需求。
从需求的角度开看,由于全球人口爆炸式的增长,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人们对于粮食和动物蛋白消费的需求呈现逐年快速上升的趋势,缺乏弹性;而从粮食生产和供应的角度来讲,我们面临的挑战十分严峻:耕地资源的减少和环境条件的恶化也是难以改变的趋势。各国政府虽然分别采取了各种措施,但是世界粮食的供应近十年来一直出于紧张的趋势。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还因为:
第一, 传统的农业技术对于促进粮食增产的“边际效益”正在逐步递减。仅仅依靠传统技术,很难满足不断快速增长的人口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第二, 根据“恩格尔定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这个家庭收入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则会下降。因此,农业和食品行业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中不可避免地不断被“边缘化”,相比较之下,农业领域中来自自由资本市场的投资少之又少;
第三, 美国的“生物能源战略”消耗了美国过去累积的大量库存和剩余产能,无论初衷如何,机器与人争粮的现实在短期内依然存在。
基于上述原因,每当世界粮食供需情况发生变化,粮食价格便会出现波动,而且,粮食价格波动远远大于粮食产量的波动。根据本人的观察,其基本规律是,粮食产量的波动达到3-5%的时候,粮食的价格会出现10-25%的波动,即:一旦粮食产量出现算数数级的波动幅度,则粮食价格呈现几何数级的波动幅度。据此我们可以做出一个大胆的推断,一旦世界粮食市场出现10%的短缺,粮食价格则可能会出现翻翻的结果。
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多种多样。最主要的原因我认为有三个:
第一, 金融投机盛行。“世界贸易组织”数十年来竭尽全力打破贸易壁垒,促进全球贸易和经济的发展,成绩斐然。但是,它的一个重要失误是没有建立起有效防止投机和垄断的 “防火墙”机制。现在,美国和全球农产品期货交易市场已经成为金融投机者的盛宴,而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产品的“供需见面会”;而更严重的是“场外交易”盛行,对此,世界各国都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在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之后,“凯恩斯主义”成为经济学界和各国政府的“显学”。但是,“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国家干预主义”对于跨国和跨地区投机行为依然束手无策。而各种国际组织的“磋商和协调机制”决定了其动作的迟缓和屡屡“事后诸葛不亮”的结果;
第二, “ABCD四大粮商”对于全球粮食贸易的“事实垄断”。虽然粮食的生产是极为分散的,但粮食的贸易,特别是全球贸易具有很大的垄断特征。这是市场与资本的逐利特性所决定的,而无论其初始的主观意图如何。“四大粮商”由于其对于世界主要粮食产区仓储、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的掌控能力,可以有效提升准入门槛、排除弱小的竞争者;更由于其对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有效资源的实际控制和操作能力,远远大于一个地区性主权国家的能力,这样也造成了多数粮食进口国家陷入别无选择的依赖窘境;
第三, 世界一些国家缺乏主见的政府也在推波助澜。由于世界各国粮食消费具有“刚性需求”的特征,一旦世界范围内粮食价格出现波动,人们便自然会联想到“危机”,并由此引发“社会心理恐慌”和“执政恐慌”。在2007-2008年的全球范围的“粮食危机”中,世界许多原本的粮食出口国家宣布禁止粮食出口,这使得原本可以在世界市场流通,并可以平抑粮价的剩余粮食被封存了产地。这些国家因此即没有能够利用国际市场的有利时机赚取应得的收益,又对于推高世界范围的粮价起到了极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世界金融投机家和大粮商们因此从中尝到了超出预期的甜头。因此我们可以预期,这些投机家门利用炒作“粮食危机”来引发世界各国社会心理和执政恐慌,进而赚取超额利润的戏法还会不断上演。
如果世界各国政府不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这一问题的实质,不采取果断和有效的措施,“蒜你狠”、“豆你玩”、“糖高宗”等现象在世界范围内将会愈演愈烈。
在我看来,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包括:
第一, “治本”。世界各国应当加强农业生产能力的建设。这其中包括:1)保护和建设基本农田;2)保护自然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3)鼓励农业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4)加大对于农业投入和扶持力度;5)提升农产品的价格和农民收入,刺激生产投入和技术进步。
第二, “治标”。世界各国政府应当通力合作,建立有效的机制:1)通过资格审查、交易监管、禁止场外交易,建立信息交换和协作机制等手段,防止和严厉打击世界范围内的大宗农产品的投机行为;2)同时要限制和打破国际贸易的垄断;3)建立世界范围内的粮食储备体系。
第三, “治心”。世界各国的政府和主流经济学家应该有更加成熟和稳定的执政理念和心态,明确国家和社会的长期战略发展目标,打造年度发展目标的执行力,完善市场化建设和社会分配机制。这样才不会被各种危言耸听和“危机”所忽悠。
总之,“粮食安全”是世界范围内的头等大事,世界各国应当加强本国的粮食生产能力的建设,打击投机行为,限制垄断,建立持续发展和公平分配的机制,达到支持经济发展和满足不断提升的人民的生活水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