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涌日记:我这三十年的日子(124)


(注:上篇说到,1983年我在西电上大三的时候,班里组织到终南山去旅游)
1983年4月10日 星期日
    昨晚在终南山的山坳里睡了一夜,今晨醒来,已是5点钟了。天空中灰暗暗、阴沉沉、湿漉漉、雨濛濛的,有些同学说想早点回去,说在这样的阴雨天里没法拍照,加上一晚上没睡好,感觉浑身无力;另一些同学则认为,既然已经来了,昨晚又在山上熬了一夜,不多玩玩,昨晚的辛苦就会毫无意义。我持后一种观点。
    我们组开始往存车的地方走,天也越来越亮了。我看到了一处河边盖着三间草房的地方;想起昨天一位进山采香椿的当地小伙子给我说过,他经常从“三间房”过河。我给大伙儿说了,我们卷起裤腿,很快就过了河,比来时的过河,轻巧多了!
    到了存车处,各自吃了点东西,我吃得是姐姐给我买的夹心蛋糕。吃过早饭,大伙儿的精神也好了很多,我们决定去草堂寺游览。听说关中八景之一的“草堂烟雾”中的草堂,指的就是草堂寺。
   我用带着的活页夹,记下了草堂寺门口的简介:
    草堂寺在户县圭峰山北麓,距西安市约三十公里。后秦姚兴弘始三年(公元401年),迎印度僧人鸠摩罗什来长安,在这里讲解佛经,并校订旧译名经的文字,文新译梵文经典九十九部四百二十九卷。这是用中国文字大量翻译佛经的最早的一个,他对中印历史文化的交流起了一定的作用。
    弘始十一年(公元409年),鸠摩罗什病死。现在寺内有石刻龛笼一座,上题“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舍利塔”,即为收藏他的骨灰而建。塔高2.33米,八面十三层,有“八宝玉石塔”之称,形制奇特,所雕花纹、佛像都很精美。
    鸠摩罗什死后,经过四百多年至唐代,草堂寺曾改为“楼禅寺”,因高僧密宗的传教而再次兴盛。密宗死后,建塔于圭峰。今寺内尚存有“圭峰定慧禅师传法碑”,柳公权篆额,字体端秀健劲,是一座书法名碑。
    唐以后寺宇渐废。解放后,人民政府为保护文物古跻,曾多次进行整修,在二门内增建走廊;将原存二十多块碑石,全部嵌在墙壁。并于一九五七年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草堂寺是一座由朱红色的围墙围成的院落,门楼古色古香的,门洞的顶是圆形的,配着一对朱红色的大门,大门上方白底金字写着“草堂古寺”。进得寺院,看到一个僧人,身着灰绿色的袈裟;院里有一个飞檐翘角的小亭子,亭中有一口井,名叫“草堂烟雾”井。亭子旁边有一小片竹林,寺院里有三棵开着白花的小树。
    参观完草堂寺后,我们就返程回学院了,到院里2点半。回来才知道:二组哪也没去,早早就回来了;四组和我们一样,也去了草堂寺;一组去的地方最多,除草堂寺外,还去了“高观瀑布”。
    我一回来,赶快去洗澡。骑车来回六十多公里,加上走山路和睡不好,我累得两腿发软,走道直晃悠。晚饭时,我只想吃碗汤面条;听说七系食堂有青菜汤面,我赶快去买了三两,狼吞虎咽地就吃完了,我从没吃过这么好吃的面条!吃完了也明白了:人是因为好吃才想吃,还是因为想吃才好吃呢?很多人会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前者;而这碗面给我深深地体会,却是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