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源于在英期间与一位教授的一次闲聊,当时我突然间就用自己一直在挖掘的“为己利他”机理作了简要回应,后来又感觉有必要写下这一段话。
为己利他”行为机理对“漂亮”性征的解释
内容提要:根据“为己利他”行为机理强调,一个生物的欲望愈多、愈强,同时,它依靠自身能力满足这种欲望愈困难;那么,他就越依赖于其他个体的帮助和合作,而为了赢得其他个体的帮助和合作,也越需要发展一些能够满足对方需要的那些特性。将之推广到生物的“漂亮”性外表上,那些更“漂亮”的物种个体显然在某种程度上有求于其他个体,而“漂亮”只是一种为获得对方合作所提供的回报。因此,基于人类和动物的需求类型和自我满足程度,就可以对人类和动物的“漂亮”性差异进行解释。
一、前言
正文的分析指出,人的偏好很大程度上是内生的,它源于行为习惯、社会习俗以及文化伦理等的不断型塑,而无论从实然还是应然的角度上说,人类的行为习惯、社会习俗以及文化伦理很大程度上都是“为己利他”行为机理不断扩展和凝结的结果。一般地,源于“为己利他”行为机理的合作性偏好从两方面对人类行为产生影响:一者,从微观上讲,个体具有学习、适应的能力,每个人自出生之后就不断地受到生活经验、社会习俗以及文化伦理的熏陶,从而使得个体逐渐培养出“外在的”亲社会性倾向,这为大量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所证明;二者,从宏观上讲,生物进化具有自然选择机制,为人类社会实践证明有用的“为己利他”行为机理以及相应的文化伦理会影响生理结构的发展,从而使得生物体本身演化出“内在的”亲社会性倾向,这已经为近年来的脑科学或神经元科学所揭示。事实上,宾默尔也以语言的学习为例认为,人类的基因很大程度上由社会演化决定。[1]一般来说,前者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所特有的,这也是人类社会的行为特性变化要比一般动物远为显著的根本原因;但后者在很大程度上却是人和动物所共同具有的,从而体现了人类和动物之间的很多共同之处。
不可否认,互惠对生理结构的影响是非常缓慢的,但是,人和动物毕竟都已经经历了数万年乃至数百万年的演化,从而“聚沙成塔”的影响还是存在的,并且,这种生理结构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是根本性的。事实上,正是由于互动行为对生理结构产生的这种深远影响,因而“为己利他”行为机理就不仅体现在人类社会中,有助于对人类行为以及社会现象进行解释;而且,还或多或少地存在自然界中,有助于对动物特性和自然现象进行解释。本文就尝试用这一机理来解释一直困扰人们的一个普遍现象:为什么人类社会中女性往往比男性更漂亮,但动物界却似乎呈现出相反的特性呢?其实,这一点问题的直接答案似乎就在于:动物界中雄性更希望依靠漂亮来吸引雌性,而人类社会中女性则更希望依靠漂亮来吸引男性以获得其它社会需求;也即,动物界雄性的漂亮视为了获得性的需求,而人类中女性的漂亮是为了满足男性的性需求和性偏好。显然,这一解释也符合“为己利他”行为机理,因为“为己利他”行为机理强调,利他主义的合作往往比冷淡的自利可以得到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机会。问题是,为何人类和动物在吸引对方这一点上存在如此差异呢?
一般地,这需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和动物在性欲上的差异以及对性活动所衍生出的成本之承担上的差异,二是人类和动物在其他欲求上的差异,即,是否以性来作其他需求的交换。首先,就性欲上的差异而言,一般认为,无论是人类还是一般动物,雄(男)性的性欲往往要强于雌(女)性。例如,有统计资料就指出,在一般家庭中丈夫的性需求是每周4次,而妻子则是每周2次。其次,就性行为所衍生出的成本之承担上的差异而言,一般地,由于性行为会产生生育的副产品,而生育成本直接地由雌(女)性承担,从而抑制了雌(女)雄的性需求。例如,吉登斯就写道,所谓“男人好色,恨不得性伙伴越多越好,这完全是他们的男性本性所使然。女性渴求爱而压制了所有的性倾向,则是为了获得爱与被爱的报偿而付出的代价。”[2]最后,就人类和动物在其他欲求上的差异而言,一般地,人类的欲求要比一般动物广泛得多,性欲所占的比重也小得多,且人类个体对其欲求的实现能力却比一般动物小得多,尤其是女性的独自实现能力受到自然(生理)和社会(政治)的双重限制,从而需要有权势之男性的帮助。例如,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类除了衣食住行等实力需求外,还有追求安全、热衷社交、获得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而这些需求往往不是个人所能获得的,而是依赖于其他人的帮助,其中就衍生出了交换关系;尤其是,现代社会中女性要获得其社会需求,往往就需要以性来作交换,以性来吸引那些有权势的男性。
显然,根据“为己利他”行为机理,我们可以推衍出这样一种一般结论:一个生物的欲望愈多、愈强,同时,它依靠自身能力满足这种欲望愈困难;那么,他就越依赖于其他个体的帮助和合作,而为了赢得其他个体的帮助和合作,他也越需要发展一些能够满足对方需要的那些特性。就人类和动物在性欲上的差异以及对性活动所衍生出的成本之承担上的差异而言,显然,雄(男)性的欲望更大,它要获得性欲满足就需要发展出一些特性来吸引雌(女)性;而人类和动物在其他欲求上的差异而言,人类的其他社会性欲求更多,而处于社会弱势的女性要实现这些需求,就需要发展出一些特性来吸引男性。因此,一个生物中的雌(女)雄(男)哪个更有“必要”发展出“漂亮”性外表,就取决于这两方面的力量。一般地,那些更“漂亮”的物种性别,在综合欲求上往往在某种程度上更有求于其他性别,而“漂亮”在很大程度上也只是一种为获得对方合作提供的回报。是以本文基于“为己利他”行为机理对生物界的“漂亮”性差异作一阐述。
二、为何雄性动物往往更漂亮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般动物。一般来说,动物的需求主要体现在食和性这两大生理方面(有时也有简单的住这一问题,如巢、穴以及领地等):其中,食往往依凭自身的能力,多劳多得,能者多得,这都是自给自足的;但是,性的满足却非要两性之间的合作不可,那么,究竟与谁合作、又如何取得合作呢?这里涉及到三个问题:
一是,谁具有更高的性欲?一般地,性理结构上的差异使得雄性的性欲更旺,从而往往成为性行为中的主动方。既然雄性对性的需求更旺,那么,当然在博弈中也就处于劣势,必需提供某些东西来满足对方的需求。
二是,性活动衍生出的生育成本如何分担?一般地,性活动往往会带来生儿育女的副产品,而生育本身往往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而且,这种成本几乎都天然地由雌性承担。因此,基于生育成本的大小,我们又可以作如下两方面的分析:1.对于卵生动物而言,生育的成本并不高,因为它没有怀胎期的捕食不便,孵育期也相对较短;因而,这种动物在“性交易”中,雌性注重的是主要是雄性的生理特性所带来的愉悦,雄性的漂亮特征往往就成为赢得雌性“性付出”的主要因素。2.对于胎生动物而言,生育的成本往往比较高,因为它不仅有长达几个月的生育期,生育后也面临很大的捕食不便;因而,这种动物在“性交易”中,雌性往往关注雄性是否能够分担生育成本,此时,雄性的强壮特征往往就成为赢得雌性“性付出”的主要因素。
当然,不同种类的胎生动物的生育成本也存在很大的不同,我们可以简单地分两类:(1)草食型胎生动物,其生育成本相对较低,因为生育对其获取食物的能力影响不大,雌性依赖雄性来弥补生育期间的捕食能力的程度相对较低,相应地,此类动物的雌雄在生理结构上的差别就不是很大;(2)草肉型胎生动物,其生育成本相对较高,因为生育对其获取食物的能力影响较大,雌性依赖雄性来弥补生育期间的捕食能力的程度相对较高,相应地,此类动物的雌雄在生理结构上的差别就很明显。洛克就写道:“在那些以草为饲料的胎生动物中,雌雄之间的结合在交配行为后即不再保持,因为母乳在幼兽自己能吃草以前已足够维持其营养,雄兽只传种,不再过问雌兽和幼兽,对他们的抚养不能所有贡献。但在猛兽中,雌雄的结合比较长久些,因为雌兽只靠它自己捕获的东西不够维持它自己并养活它的为数众多的幼兽,而捕食其他动物比起以草为饲料来是个更费力更危险的生活方式,这就必须由雄兽的共同照顾才能生存”。[3]
三是,性欲强的雄性如何获得性满足?一般地,性欲的取得往往有交换和占有两个途径,而占有和交换的能够则往往取决于雄性的生理特征。因此,基于雄性的生理特征,我们又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探讨:1.如果某雄性个体的体格特别健壮,那么,它就可以通过勇猛而打败其他“性”竞争者;这样,它就可以依靠武力占有“异性”,甚至可以独占多个“异性”。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物种的雄性不断地壮大其体格,从而造成了雌雄体格上的巨大差异。2.如果某雄性个体特别灵敏,那么,它就有能力捕捉到大量而(满足自身之外)多余的食物;这样,它就可以以实物交换异性的“性”供给,从而赢得更多的雌性。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物种的雌雄在体格上的差异并不显著,但在灵敏性上却存在很大差异。3.如果某雄性个体既无能力捕捉大量食物以供养异性,也无力量靠打败其他竞争者而占有异性,那么,它就必须发展出某种满足异性需要的特性来吸引对方资源供给“性”;从这个角度上说,正是为了获得追求雌性的竞争优势,一些物种的雄性“发展”出了“漂亮”这种特征,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为己利他”行为机理在自然选择中的“实践”。
当然,正如前面指出,雄性获得“性”满足,“漂亮”并非是其唯一的竞争优势;但是,一般地,如果某物种生理结构(健硕程度和灵敏程度)上的性别差异越小,那么,雄性往往就会越漂亮。因此,基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如下一系列的推论:
1.大凡那些雄性“长”得漂亮的物种往往在生理条件上比较相似,体力和能力上都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如鸟类。
2.那些雄性比雌性更强壮的物种,雄性因为可以提供食物给雌性以及幼仔,从而也并不需要“漂亮”很多,如老虎、狮子。
3.如果个体生理特征差异比较明显的物种,有些个体能够凭借其体力强占多个异性,以致“漂亮”也失去了竞争优势,从而也不会“刻意”演化出这种“漂亮”特性,如猴子。
4.有些动物也有巢穴的占有以及安家的本领,这方面也可能会成为吸引异性的优势之一,这可以抵消发展“漂亮”特性的内在动力。
三、为何女性往往显得更漂亮
一般地,上述的分析很多方面也是与人类社会一致的:男性也具有更强的性欲,也不能自我满足,从而试图获得和占有女性。但显然,女性因性活动所承担的天然生育成本比其他动物往往更大,因而男性能否分担生育成本对女性来说就比一般动物就更重要,相应地,女性往往更看重男性的“捕食”能力而非漂亮特征。洛克就写道:照顾生育期的女性和幼儿“是人类男女结合何以比其他动物结合较为持久的主要的——如果不是惟一的——理由。这是因为在女人所生的孩子尚未脱离对父母的帮助和扶持的依赖,还不能自己谋生和一切都须从他的父母得到帮助的时候,那人即可能怀孕,而且事实上往往重新怀孕,又生出一个孩子来。在这种情况下,父亲既有照管抚养他的子女的责任,就有义务和同一个妇女继续维持夫妻社会;这要比其他动物为长,因为其他动物在再度生育的季节到来之前,它们的幼小动物已能自谋生存,两性的结合自然而然地解散了,知道婚姻之神在他经常一年一度的季节里又召唤它们另选新的配偶的时候为止,他们是完全自由的”。[4]
当然,人类“捕食”能力不仅依赖于其体格的健壮、智力的灵敏,而且也依赖于其掌握的资源数量和社会地位,因而女性在选择“性付出”对象时更加看重后者。一般地,在“性”合作方面,人类和一般动物之间存在着根本性差异:1.性欲仅仅是人类需求的很少一部分,除了衣食住行这四大生理性住性外,还有安全、交往、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等社会性需求;2.人类追求“性”满足的竞争优势不仅表现在生理的或自然的优势方面,如体格的健壮,也体现在社会的、政治的优势方面,如社会地位、政治权力、金钱占有等。这些差异造成了男女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性”满足的手段存在很大差异。
首先,就有关“性”的竞争优势而言。首先,在早期社会,生理的或自然的力量往往是社会竞争以及相应的“性”竞争的最重要因素:一般地,个体强壮的男性往往可以获得大量的食物以及住行等东西,而这些东西也都是女性需要的;相应地,强壮的男性往往更容易获得“性”,因而早期的男性往往都通过各种方式使自己变得更为强壮和勇猛。其次,一旦社会等级出现之后,社会的、政治的力量就成为社会竞争以及相应的“性”竞争的最重要因素:一般地,拥有社会的和政治的力量的男人更容易获得大量的食物以及住行等东西,而这些东西也都是女性需要的;相应地,拥有社会的和政治的力量的男人就获得“性”,因而此时男性往往都通过各种手段来追逐社会和政治权力以使自己成为上层阶级的一员。
其次,就男女之间的互动关系而言。尽管女性的性欲往往较男性较低,从这个角度上讲,往往是男性主动地追逐女性,不过,他也往往要“通过征服世界来征服女性”;但是,女性也有很多其他的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需求,这些方面她很难依凭自身而实现,而是要依赖男性。因此,女性也就会产生追逐男性以实现其欲求的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女性往往要“通过征服男性来征服世界”。那么,如何征服男性呢?就需要能够实现她需要的那些男性的需求,需要在众多的女性中脱颖而出,从而也就发展出了“漂亮”的特性,“漂亮”成为女性竞争男性的重要手段。
当然,针对人类“漂亮”特性的理解,有如下几点说明。
1.除了自然界的多彩绚烂这种直接满足眼官刺激的色彩外,人类社会对“漂亮”的感觉大多源于特定的价值观。譬如,在一般动物界,我们往往欣赏那些刚阳之美,如狮子的威猛、苍鹰的刚健等;但在人类社会,我们对漂亮的理解却转化为柔弱之美,女性娇小的身材、纤细的骨架以及凸凹而有曲线的体型等。之所以有这种明显的对比,主要是对迄今为止的人类社会都是男性主导的,他往往根据自身需求来界定“漂亮”。显然,女性身上的温和、柔美正是男性身上所缺少的,从而也就成了“漂亮”的特性。
2.“漂亮”之类的价值观也不是所有男性的偏好,而往往首先是那些拥有巨大权力那些上层阶级的男性所偏好的。上层阶级的男性之所以会影响社会对“漂亮”的偏好,根本上在于他们拥有巨大的物质的、社会的或精神的财富,从而在选择女性时具有更高的自由度、更广的选择权;那么,那些女性为了吸引这些上层男性而满足自身的欲求,就尽量发展出投这些男性所好的那些“漂亮”特性,这些特性通过相互的追逐和蔓延就成为社会的“漂亮”标准。例如,战国时期的楚灵王喜欢女性的纤细身材好,于是,这个风气就开始蔓延到全国,所谓“灵王好小腰,楚子约食,凭而能立,式而能起”,(《HHH战国策HHH.楚策》)结果就出现了“楚腰纤细掌中轻”的盛况了(HHH杜牧HHH《遣怀诗》)。
3.正因为人类社会的“漂亮”仅仅是一种价值观,因而评判标准也会随着社会变迁而改变。譬如,直到汉朝,帝王们一般都比较偏好轻盈灵巧的女性,著名的例子就是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以瘦而美于世,由所谓的“飞燕皇后轻身舞”(李白《阳春歌》);但是,具有胡人遗风的唐王朝却偏爱丰腴,于是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就以肥为美于世了,由所谓的“温泉水滑洗凝脂”(白居易《长恨歌》)。显然,“环肥燕瘦”都受各社会的亲睐和效仿,显示了“漂亮”特性的主观性。
4.那些“漂亮”首先源于上层阶级的偏好,因而上层妇女的行为也就有了社会的示范效应。譬如,上层阶级的妇女是不需要体力劳动的,以致不便于工作的小脚及其扭捏步态反而成为一种美,于是古代中国就形成了几千年的妇女缠足的传统。同时,上层妇女为了显示其权势、地位、荣誉上的需求之满足,刻意地穿起昂贵的衣服和鞋子、留起了长长的指甲、笨重的发式,因为这些都可以证明她所嫁的男人是成功的,从而满足她的社会性需求(虚荣心)。同样,中国原不产翡翠,但慈禧太后喜欢佩戴翡翠,命令从缅甸大量进口翡翠,从而导致了上行下效乃至风靡全国,宫女们也热衷于佩戴翡翠,而使得翡翠的价格在几十年之内飚涨上百倍,而中国原产的和田玉却相形失色了。
5.由于自然界的“漂亮”主要体现在体型和色彩上,这些特性往往是天然的生理结构决定的,从而很长时间都保持稳定;相反,人类社会的“漂亮”主要体现上层男性的偏好,因而女性往往为了迎合这些偏好而通过人工的手段来提供这些特性,甚至改变自身的生理条件。事实上,有助于显示“漂亮”特征的香水、服饰、美发乃至整容等都源于上层阶级,而且也都是为了迎合上层男性的偏好而产生的。也正因如此,人类社会的“漂亮”往往变化较大快。
同时,需要指出,“漂亮”也并非女性为获得男性而竞争所依靠的唯一武器,因为男性的偏好也日益多样化,譬如智慧、学识、美德以及气质也为不同男性所偏好。汉班昭《女诫.妇行》:“女有四行,一曰妇德,二曰妇言,三曰妇容,四曰妇功。夫云妇德,不必才明绝异;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妇容,不必颜色美丽也;妇工,不必技巧过人也。幽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择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犬于人,是谓妇言;盥浣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专心纺织,不好戏笑,洁齐酒食,以供宾客,是谓妇功。此四者,女人之大节。”正因如此,嫫母可以为黄帝之妃,钟离春(无盐)可以成为齐宣王之后,宿瘤可以成为齐愍王之妻,孟光可以嫁名士梁鸿,阮氏可以嫁名士许允,诸葛孔明乐于娶黄硕。在现代社会,自然的生理特性之重要性更低了:不仅大量女性通过接受教育等途径而开始受到上层男性的青睐,而且,很多女性也可以直接凭借自身的努力而满足自身的需求。正因如此,“漂亮”本社已经越来越多元化,自在和舒心已经越来越渗透到“漂亮”的概念里。
上面的分析表明,如果一个女性的欲望越高,同时这些需求又不能通过自身满足,那么,她就越乐意通过各种途径发展出“漂亮”特性来满足那些她试图依赖的男性之偏好;相反,如果一个女性的欲望较低且可以大体满足自身,那么,她就不会花大量的时间用于装扮和形体塑造上。由此我们也可以推出如下推论:
1.处于吸引成功男性青睐的时期越重要的女性,往往越急迫地发展“漂亮”特性。例如,在20-30岁的求偶时期,女性往往更热衷于打扮;在一些重要场所(重要联谊晚会),女性也会刻意地打扮一番。
2.直接希望与男性互动而满足直接金钱需求的女性,往往越会刻意地打扮自己。例如,妓女就往往会刻意地打扮自己。
3.学识越低而又希望吸引成功男性的女性,往往越热衷于发展“漂亮”特性。例如,娱乐界与高知职业女性之比较。
4.所处地位或阶层之流动性越强的女性,往往越热衷于发展“漂亮”特性。例如,白领阶层与蓝领工人之比较。
5.生活较为简单且能大致自我满足的女性,往往不热衷于发展“漂亮”特性。例如,农村妇女与城市妇女之比较。
6.在物质上越依赖男性的女性,在寻找性对象时越不挑剔男性的长相;在男性的“漂亮性”和“富裕性”两者择一时,往往会更注重选择“富裕性”。相反,物质上越独立的女性,在寻找性对象时越会挑剔男性的长相;在男性的“漂亮性”和“富裕性”两者择一时,往往会更注重选择“漂亮性”。
四、“伪娘”的行为经济学分析
中国最近出现了一种“伪娘”现象:一群男生涂脂抹粉、举止妖娆,女性装扮比女生还妩媚时尚;其中,以2010年参加中国湖南卫视《快乐男声》南充分赛区比赛的刘著为代表,出位的打扮、女性化的表演让他出尽风头。“伪娘”之所以风行,主要就在于迎合了一部分人猎奇的需要,从而可以为自身带来收益;一个明显的事实是,“伪娘”风潮很大程度上就是受李宇春这类“中性”女歌手在《快乐女声》中获得社会亲睐的激发。其实,性别角色的错位是从古至今、甚至全世界很多国家都客观存在的现象,不过,以前大都处于隐秘状态,甚至成为人性的一个污点,只是近来才开始堂而皇之地进行展示;究其原因,由于商业主义的泛滥,任何与众不同之处都可能成为商业中的卖点,从而可以带来可观的物质收益。正因如此,一个即使传统上的“俊男”,也刻意地打扮成为“美女”,从目的和手段的角度上讲,这种行为也符合“为己利他”行为机理。
五、简短结语
笔者前面曾将“为己利他”行为机理视为人区别于动物的基本标准,因为“为己利他”行为机理加入了亲社会性因素,而亲社会性往往被视为人独有的;但是,本文却进一步将“为己利他”行为机理也用于了一般动物之间向性合作方面的分析并由此解释了在性别生理上的特征差异。这实际上是对“为己利他”行为机理的应用拓展,而这种拓展的基础是:行为选择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在长期演化过程中都会逐渐生物的生理结构;只不过选择中是否具有明确的意向性对生理结构的改变速度是不同的:有意识的行为选择对生理结构的改变速度往往非常明显,而无意识的行为选择对生理结构的改变速度则要慢得多。显然,一般动物的行为选择是无意识的,因而其生理上的“漂亮”性征是长期演化而来的,并且要稳定得多;相反,人类的行为选择是有意识的,因而其生理上的“漂亮”性征可以在短期内形成,并且也容易变得。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一般动物的的性别差异和“漂亮”性征是自然的,而人类的的性别差异和“漂亮”性征则是社会的。
同时,就人类有意识的行为选择而言,人类后天发展出来的社会性和合作偏好会逐渐改造人类的生理结构,使得生理结构更有利于互惠合作,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可以看成拉马克意义上的进化论。诺思就写道:“人类建立的支持性框架部分是一系列成功变异的演化结果,因而是人类基因结构的一部分,例如相互作用的小群体内部的先天合作;部分是文化演化的结果,例如有利于更大群体内部合作的制度的发展。”[5]事实上,目前学术界对人类社会性和利他行为的分析思维也主要沿着这样三方面展开:一是互惠利他主义,主要是的代表是艾克斯罗德等;[6]二是文化集体选择,主要的代表是鲍伊德等;[7]三是基因利他主义,主要代表是威尔逊等人。[8]例如,金迪斯为行为科学所构建的统一框架就试图将包括基因演化和文化演化在内的演化理论整合进行为科学原理之中,并拓宽决策论和博弈论以涵盖其他偏好的考虑,从而形成了一个能够结合心理学的、社会学的和人类学的等多方面因素的决策制定模型。其中,在涉及生理学的研究主要包括这样两个方面:一是基因-文化的共同演化,二是作为决策器官的脑科学理论。
一般地,就基因-文化的共同演化而言,文化向心性和复杂的社会组织对智人(homo sapiens)成功进化意味着,人类个体的适应性主要依赖于文化生活的结构,因为文化本身就明显地受人类基因特性的影响,包括人类的认知、情感和道德能力等都是基因-文化共同演化的动态产物;这种共同演化过程赋予我们超越了传统经济学理论和生物学理论所强调的那种自利的偏好,而提高其他关注的价值,诸如合作、公平、回报、移情能力以及将诚实,勤奋,宽容的多样性,以及忠于自身首属群体,等。就作为决策器官的脑科学理论而言,任何具有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物体,由于集中信息处理以增强决策能力的需要促进了大脑的演化,以致决策就成了心理学的中心组织原理;这表明学习(行为心理学的重点)和信息处理(认知心理学重点)并不具有至高无上的重要性,相反,学习和信息处理原理仅仅大脑的决策大背景下才有意义。[9]例如,桑塔菲学派强调,人类具有与他人合作而惩罚非合作的强互惠特性,就主要结合了脑科学最新研究而从生理基因角度对人类行为加以解释。
事实上,道金斯在其《扩展表型》一书中对外成信息传输所增加的第二个基本机制就指出,生物体可以直接将外成环境传递给下一代;[10]一个物种创造出其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且这种环境稳定地在代际之间传递的现象就被称为“小生境构造”(niche construction),这是外成传递的一个普遍形式。[11]而且,由于一种由基因诱导的环境往往会成为遗传选择的基础,而引起环境突变的那种基因突变如果是其构造者的适者,就可以生存下去,因此,“小生境构造”往往就会引发所谓的基因-环境协同演化过程。[12]显然,在很大程度上讲,迄今为止男女在生理上的日益分裂也就是男女性别分工不断深化造成了结果;正因为男女之间存在这种分工的需要,并由分工进一步产生生理的差异,因而男女之间往往比同性之间更具信任感。例如,Robert Slonim做了两类信任博弈:一类是信托方可以选择受托人,一类是信托方不能选择受托人。结果发现:1.在不能选择受托人的实验中很少出现歧视,而在可以选择受托人的实验中则存在明显的歧视;2.受试人在选择伙伴以及伙伴确定后的信任水平上往往都歧视同性别的人。这种歧视模式显然与社会心理学的文献相一致,它部分地可以通过每个性别信赖性的口味和信念来加以说明。[13]当然,随着社会分工从男女性别分工转向其它类型的个体分工,那么,男女之间的生理差异也将会有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