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电池质量将制约中国移动通信行业的高速发展--前些时间,国家质检总局对移动通信手持机用电池和移动电源产品的质量进行了抽查。产品抽样合格率为77.7%。主要质量问题有:安全保护性能不合格,常温电性能不合格。对此,天津力神电池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秦兴才表示,随着3G时代的到来,手机电池已成为制约手机发展的关键因素。如果电池技术不能在保持体积重量不变的情况下大幅提高电能存储量,电池最终将影响移动通信业的发展。
今后4-5年锂离子电池仍然是手机的主导电源,而目前我国锂离子电池行业状况:锂离子电池制造规模逐渐增大,但是与国际一流生产制造公司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只有比亚迪和力神进入了国际前十名;能够为手机原装厂特别是跨国手机厂商配套的只有比亚迪、力神、光宇、ATL等少数几个公司。
目前我国锂离子电池产业主要的优势就是成本较低,随着日本、韩国锂离子电池公司向中国转移,成本优势逐渐被侵蚀。由于国产电池以低价格作为市场的主要方向,造成我国电池产业研发投入力度薄弱,国内锂离子电池公司技术水平与国际锂离子电池技术差距在逐渐拉大,整个产业面临技术瓶颈。以18650电池为例,容量能做到2400mAh的厂商寥寥无几,而日本、韩国的电池厂商都实现了产业化。如果国内厂商在电池原材料上没有大的突破,容量继续提升将极其困难,有可能会拖3G手机的后腿。
专业人士认为电池容量的提高和安全性也是矛盾。在容量达到临界状态的时候,安全系数必然降低,靠强筛选无法选出,必须靠设备和质量体系保证,这正是我国电池行业的弱项,也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电池市场国际化的步伐。3G手机对锂离子电池产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一方面电池要越来越轻薄,待机时间要越来越长,容量要越来越高,同时还要保证安全性,价格也要持续走低。
手机电池行业应对这个挑战,促进手机产业的进步,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提升:在技术研发方面,一方面可以在现有化学体系下,提升工艺技术,比如采用高容量的正负极活性物质,以及更轻薄的隔膜和零部件。另一方面可以采取新型材料体系,比如正极采用多元材料,负极采用锡、硅极材料。在生产运作方面,电池厂商必须拥有先进的制造设备和强大的工程能力,必须拥有柔性生产技术,同时要有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并应积极推进材料的国产化,以降低成本。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