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T北京张超(78857949) 10:46:48
讨论:昨天是清明节恰好和农历3月初三碰到一起,民间传说这天吃桃罐头可以辟邪的说法,因此我也去超时购买,逛了小区京客隆、家乐福和几个小超市,发现货架早已销售一空,此时只有中午12点,下午再去超市没上货,一边是等待购买的顾客、一边是愁销售的供应商,此现象给我们什么思考?欢迎大家发言,发言顺序以1234依次排序,发言不少于30字!!
P沪出版柏宏军(138581973) 10:47:44
1.看看洋节日商场备货、促销的架式,对比一下,简单一说,是商场对中国传统节俗销售力的认识不足,同时也是国人对传统文节淡然于心的一个表现。
进一步换位思考,文化与商业是分不开的,是想弘扬文化,可以考虑商业作开路先锋。
S北京刘洪波(1165329353) 10:49:51
2、蟠桃会+清明节,黄桃辟邪,这个是绝对的商家制造的谣盐,是一种很高明的促销行为,利用了民众对未知领域的本能畏惧,以民俗为依托,但是这种行为利用的是民智中“愚昧”的一面,愚民以逐利,为人所不齿!
MT北京张超(78857949) 10:53:41
3、这个问题让我想到了前阵子央视曝光家乐福等超市的背后对供应商的苛刻要求,这样一个农俗节日中国人是可以预见到的供应商也是可以提前备货的,但是对于家乐福这样大的超市而言多卖几箱黄桃恐怕利润对家乐福没有多大吸引力,这让我想到了目前很多中国的供应商只追逐大型超市最终被大型销售绑架,无力再另谋销售渠道,最终导致利润下滑,利润被超市剥夺。
M杭州杨显方(490253846) 11:05:07
4、现阶段,各大商户已经从之前的商品等待销售的状态逐步转化成讲故事做销售,创造新的产品去挣日益富足的居民袋里的银子了,清明的艾草青团,黄桃,端午的香包,等等等等,虽然说是节日氛围有所增浓,但浓郁是否等于更多的商品,值得深思
T上海周子淳(494649844) 11:08:21
5、销售的本质是信任和文化 商机的捕捉和发现,可以遵循文化的脉络和民俗的发掘
T渠道王陆鸣 (290720419) 11:13:42
6。造谣,杜撰,哄抬,忽悠,愿者上钩,也说明社会的发展,广大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和平安和谐的追求,只要不是损人利己的商业行为,只要是与消费者的双赢,青团黄桃都可以。美食还增加节日的气氛,很好,但我担心的事有一天有人说米田共可以增强食欲,帮助消化,延年益寿,会不会有人品尝呢?
M宁波叶慎贵(44921026) 11:14:28
7,现在各大商场对于洋节的宣传力度要比中国传统节日宣传力度大.现在的90后对中国传统节日有些蓦然,因此国家出台清明,端午和中秋放假也是有意在增强中国人对传统节日的意识.
MT北京张超(78857949) 11:17:00
8、抢购食盐、抢购黄桃罐头,映射了国人的从众、跟风心理。鲁迅先生说过,国人是最爱围观、跟风的。
MT北京张超(78857949) 11:18:54
9、T上海-高江月民间传说的公认性值得我们思考,(就如有的人相信星座,有的人不屑一顾),每个生活的区域和风俗不用,未必去实现这个行为,就如这个传说我们就没听过,那我到超市正想吃桃罐头,顾客没买到以后再买了,营业员也没必要杞人忧天,没有必要把气氛弄的很紧张。
蓝调格局 11:18:30
纠正:风俗不同
MT合肥于未滨(348791972) 11:22:56
10、这个民间传说犹如我们家乡前几年每年都有一个传说一样,某年流行送红伞、某年流行送新鞋等等,这真的只能算是一个“传说”,有点迷信、有点“玄幻”,就像上个月流行抢盐一样,一方面映射出中国的文化还未完全走出“封建”的阴影,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民间“传说”的巨大影响力,只所以会出现想买黄桃罐头买不到的现象,正表明这个传说是不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是一种小道传说。真正具有文化底蕴的节日商品我相信他是出了货源充足,还会有更多的花样,如端午节的粽子、元宵节的汤圆、中秋节的月饼等等。买不到黄桃罐头现象的发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MT杭州王兵(593458094) 11:24:08
11、商场每年初就会制定出年度的促销计划,利用各种节假日和风俗都策划促销活动,节假日的销售量在整个销售额中占比是很大的。越了解客户的心理活动,促销也可能成功,大商家造势!如何造势,是个好话题
S嘉迪教育余婧(199317581) 11:27:10
12.我认为咱们的商家首先就没有做好相关的宣传,没有深度挖掘咱们国家的传统节日所能带来的商机,其实这就是造势。我们可以搞一些大型的活动,制造一些节日文化。这点从情人节、圣诞节就可以看出。其实现在大多数人过洋节也就是为了找个机会大家聚聚。我在英国的时候,就发现他们很敏锐地注意这些商机的发掘。一个节日接着一个节日,一个节日刚过,第二天马上换成下面节日的装潢和产品。说点外延的事情,这个就跟旅游业的开发是一个道理。在英国,一个可能就是莎士比亚小住过一段时间的地方,也能发掘出很大的商机,各种纪念品、活动等等都是一年一度有序的举行。纪念品精美有特色,活动也是非常吸引人的。而我们国家到哪个地方纪念品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换个标,换个地名。这跟我们的节日商机没有挖掘出来是一个道理,我们没有形成一个节日文化的宣贯,也没有配套的产业链支撑,就导致传统节日没有洋节日那么受欢迎。
T成都启点寇川(609392057) 11:29:51
13 这个数字好吗?潜意思开始活动了?
看到这个案例想到
在一个通胀压力下的个体民众更寄希望在精神层面得到支持,任何的风吹草动的信息都会产生几何倍数的效应,要理解,
零售商当面对突如其来的需求有无法满足是,给出确切的时间表是一个正确的手段
零售商的企划书上如果以“稀缺”为主干的话,在短时间内会出现想看到想得到的现象,但上时间呢...看看苹果的价格,乔布斯会思考
价值有效正确的传递给顾客,并引导顾客对应目前和未来的销售趋势策略是零售商需要做的重要功课
胡言论语了,开始忙碌了,传递价值啊,不变的真理!
T杭州金剑峰(120995352) 11:33:24
14 传统的从4P到4C,实际上道理并没有多大区别,产品、价格、通道、地点,看看哪两个自己没做好,加强一下,销售应该是可以提升的
P京出版马兴欢(27545537) 11:41:31
15.现在的消费者逐渐理性了,而且更多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越来越少,就像这次清明节说到吃黄桃的事情,我们身边有多少人知道、又有多少人去买?所以商超的促销和上货没必要根据一些所谓的“传说”来进行,还是要考虑收入、成本和实效的问题。
T青岛孙海蓝(1132503557) 11:42:51
16、张老师说的这个问题,在青岛昨天也听朋友说了,从消费者角度说这其实是一种从众心理,又期望自己真如大家传说的那样吃桃免灾得到保佑;从商家来说这是一种营销手段,嫁接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去造势,或者说是商家的一种文化和习俗嫁接的一种营销方式,在这个习俗中人们都希望祈福,就好比前段时间出现的抢盐风波一样,大家即属于从众心理,又有畏惧心理,出现在清明,也是迎合了一部分消费者的心态:清明祈福保平安,自己做个心理安慰。而收益最大的往往就是商家,因为这种造势也会影响一批人排队去买,尤其是一部分老年人。
S沪视野咨杨威(384508932) 11:43:48
17、我还不明白怎么回事呢,去网上查了一下百度,刚好有百度问答,复制过来。
现在辽中县流传“妈妈给儿子买罐头,买3.3尺红布,否则有灾难”,辽中每年都有人造谣,推销罐头,而且是“真心牌”的,每次都是妈妈为儿子、孙子、女儿、儿媳妇等,没有一个是儿媳妇为“婆婆”等买的,这不难得出前者能够使谣言实现,后者不可能实现。因为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可为子女牺牲一切。商家就是抓住人们这个心理造谣惑众。该造谣者真是黑心,老母亲现在是人群收入最少、生活最辛苦,勤劳一辈子为儿女操劳,有多少血汗钱???奉劝那些商家、厂家不要打这些弱势人群和善良的父母的主意,别赚黑心钱,要遭报应的,你也有父母,你要遭天谴的。
MT北京张超(78857949) 12:20:33
感谢各位老师的独到见解。稍后我将把讨论内容整理好发到群里。
张超,实战型管理培训专家。拥有10年以上企业经营高级管理经验。曾在慧聪网、百度、groupon中国、中融民信资本管理有限公司等多家知名企业担任培训总监&企业文化部总监、全国销售管理部副总、培训中心总监、企业大学校长等职务。长期致力于企业经营管理、员工岗位技能提升相关课题的专项研究和实践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战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