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肖远企一篇长文想到的


  读肖远企一篇长文想到的

  

  中国银监会官员肖远企写的《中小商业银行发展与监管十大问题》被山西局重点推荐,我认真读了,深受启发。正如邓智毅局长所评价的那样,确为“治理框架大纲”和“监管宝典手册”,令人有“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之感。反复品味这十个问题,恰似一把钥匙,让我对城商行未来的思考更加清晰,对差异化、特色化道路更加充满信心。

  一、对10个问题的框架性解读

  这10个问题,又可以划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基本问题,包括第1至4个。第一个是“要去哪里”的问题,重点讲中小银行的战略愿景应该是怎样的,从发展方式、发展战略、市场定位等方面进行了描述,提出了差异化、特色化道路的重大命题。第2个是“如何去”的问题,重点讲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提出了全国性银行、区域性银行、社区性银行、专业性银行和市场退出等五个层次的发展方向,以及网点扩张和股权扩张两种基本路径。第3个是“银行是谁的”问题,讲股权结构,提出多样化是最佳选择,在规模、地域、所有制、行业等方面均要多样化。第4个是“银行由谁来干”的问题,讲激励约束,如何既控住风险又充分调动积极性,强调了薪酬管理的竞争性、风控性和长期性三项原则,确保高管人员为银行利益最大化服务。

  第二类是热点问题,包括第5个至第7个。第5个问题是大股东控制问题,强调对主要股东要强化监管,核心是不干预经营和稳定持股并持续增资两个方面。第6个问题是跨区域发展问题,强调要审慎推进(一要推进二要审慎),提出了“五性”要求,即目标市场的竞争性、目标市场的互补性、商业可持续性、经验可复制性、风险可控性。第7个问题是联合重组问题,强调政策导向是“不鼓励、不反对”,提出“两不宜、一可以”,即有品牌、有影响力的不宜被重组,有特色、有竞争力的不宜被重组,风险较高且通过自身努力难以在短期内缓释风险的可以联合重组(前提是“在商业决策的基础上”)。

  第三类是监管要点,包括第8个至第10个。第8个问题是“回头看”,看看过去,对中小银行风险有一个基本判断,强调流动性风险是中小银行最直接最致命的风险,信用风险是最根本最基础的风险,各类风险可互相转化互相影响且有一定的传染性。第9个问题是“现在怎么办”,讲监管创新,提出联动监管、动态监管、分类监管、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监管、促进与震慑相结合的监管等框架性思路。第10个问题是“向前看”,讲未来理想的发展和监管境界,提出了“五个平衡”,即发展速度与风险管控的平衡、当期回报与长期价值的平衡、企业目标与社会目标的平衡、物质激励与文化建设的平衡、短期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平衡。“五个平衡”突出战略二字,可解读为五组关系:快与稳的关系(总的发展理念);短与长的关系(股东回报理念);小与大的关系(社会责任理念);硬与软的关系(企业文化理念);标与本的关系(发展方式理念)。这当然是一种“完美境界”,是中小银行也是监管部门孜孜以求的目标。

  二、如何理解“差异化、特色化道路”

  “差异化、特色化道路”这个话好说,但要准确理解并坚定践行,并非一件易事。其根源即在于是否有战略眼光,以及是否具有要拥有战略眼光的动力源。具有了这个前提,才有可能对“差异化、特色化”进行探索。

  先说为什么要“差异化、特色化”。两条:一是中小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不差异、不特色,就没有核心竞争力,即使红极一时,也必将是短命的。二是防范风险的需要。同质化可导致大的系统性风险,不利于金融稳定。一个自身,一个客观,决定了必须这样去做。“中小银行必须闯出一条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道路,这条道路越早走前途越宽广,否则只能是死路一条”,这个“闯”字和“早”字,用得十分贴切,催人奋进。

  什么是“差异化、特色化”。银行的经营过程,就是把“产品和服务”通过一定的“业务模式”给“客户”,并在此过程中通过一定的“盈利模式”实现自身发展。据此理解,主要有四个要点:一是“客户”,应当坚持面向小微,服务社区;二是“产品与服务”,应当灵活制胜,特色领先;三是“业务模式”,应当坚守简单传统,风险明晰可控;四是“盈利模式”,应当多样化,避免利润来源过度集中和盈利状况大起大落。

  “差异化、特色化”应当持续细化和具体化。一般讲的只是原则性、方向性,要真正落地,还要无限制地进行细分。定位是市场化的结果,是市场和规划持续互动的结果。必须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差异化、特色化”永远没有穷期,是一项永恒的、第一位的工作。

  三、为什么股权“多样化”是最佳选择

  肖文把多元化、多样化和引进境外战投视为中小银行股权结构的积极变化。主张对股权按市场化方式和商业原则进行规划和设计,要用好主动权,而不能跟着感觉走。这当中有一个难题:谁代表银行来行使这个主动权?是老股东或老股东选举产生的董事会,还是董事会聘用的高管层,抑或是代表政府的国有股份,以及代表国家意志的监管机构?这个问题不易回答,却又是回避不了的。

  说多样化是最佳选择,有一定道理,一时也找不见反对的理由。内涵有四:一是额度适当分散。大中小规模的股东都要有,既要防大股东操纵,也要防股东过度分散导致内部人控制。二是地域适当分散。要有本省本地市的,也要有本省其他地市的,还要有省外的,甚至国外的,这样有利于开阔视野。三是所有制分散。肖文指出,国企、民企、外企均可考虑。对此,我认为民企是最重要的,民企和民企之间亦可制衡,而民企是最关心银行发展的。外企则未必就一定高明,在看不准的前提下,不要也罢,跟风没必要。国企包括央企和地方政府主导的企业,不吸收也无大的害处,因为监管部门就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者,对国家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的“监管替代”是中小银行公司治理一个重要特征。四是行业分散。既有非金融机构,也有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对好银行参股小银行,我感觉不错,至于是否控股或绝对控股,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四、如何对薪酬进行设计

  薪酬管理的核心是要确保高管人员为银行利益最大化服务。主要是三个原则:一是竞争性原则。薪酬定多高,先要看你这个银行有多大承受能力,在这个前提下再考虑是否在市场上有竞争力。不看市场,内外失衡,不看自身承受能力,内部失衡。内外失衡或内部失衡,都将付出惨痛的代价。二是风控性原则。如何定薪酬支付方式,主要看风险暴露的滞后性,兼顾银行的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三是长期性原则。要把员工利益和银行长期利益紧密地挂起钩来,探索各种有效方式,比如股权、期权、年金等。

  五、如何确保“跨”出活力而不是“跨”出包袱

  如何审慎推进城商行跨区域发展,肖文提出“五性”要求:一是目标市场的竞争性,即竞争是否充分,是否存在过度竞争;二是目标市场的互补性,即你是做蓝海,还是抢红海,是否有自己的独特优势;三是商业可持续,即能不能赚钱,能不能活下去;四是经验可复制性,即你在此地的经验做法是否可移植到彼地,是否水土不服;五是风险可控性,即现有风险管理手段、方法、IT技术等是否可适应从小区域到远距离运营的巨大变化。深思这“五性”,认真予以回答,乃是“走出去”必修的功课。

  六、如何理解发展方式的科学性

  “五个平衡”最后一个是“短期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平衡”。转变发展方式,就是要科学发展,即同时达到三点:实现短期目标和阶段性增长;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核心是第二点,自身可持续发展。要可持续,着力点是四个协调统一,即:业务增长与风险防控、金融创新与审慎经营、制度管理与文化建设、企业目标和社会责任。这就是说,不求大,不求快,要更加重视发展的质量,不仅要活得好,更要活得长。这就是所谓的“科学发展”。

  七、如何强化企业文化的力量

  企业因文化而长青,管理因文化而强大。肖文提出“物质激励与文化建设的平衡”,这是从激励角度讲的,又提出“制度管理与文化建设协调统一”,这是从管理角度讲的。如何抓企业文化,概其要点有三:一是要融入工作,企业文化建设不能脱离银行的发展和管理而独立存在;二是要以人为本,以此来铸魂;三是要立足长远,要与银行长期发展战略相适应。这三条都很在行,实际工作中值得反复品味。

  八、如何践行社会责任

  肖文提出“企业目标与社会目标的平衡”,提出了社会责任的概念。诚如是,在当今时代,社会责任已经成为评价企业好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尺了,不由你不加以重视。但如何践行社会责任,在实践中还是模糊的,我想至少要搞明白几点:一是有限责任。银行毕竟是企业,它最重要的社会责任就是盈利,成为一个优秀的市场主体。强加给它过多的社会责任是错的。过去“企业办社会”的陈旧包袱,不能打着社会责任的旗号再背回来。二是有关责任。讲社会责任应当和银行的业务多多少少有一定关系,太过天马行空恐怕是错的。一讲社会责任就是捐钱、捐物、献爱心,很可能是个误区。三是动态责任。小企业小责任,大企业大责任,企业在成长,责任也在一点点加大。要评价一个银行社会责任履行得如何,不能只看绝对的量,更要看它可承受责任的能力。四是合法责任。汶川大地震舆论讨伐王石,其实王石是在捍卫合法性,只是谈话的时机不对而已。讲社会责任一定要在合法的轨道上运行,任何人都不能随心所欲地借社会责任之名,慷银行资产之慨。当然,要做一家“受人尊敬的银行”,要打造一流品牌,社会责任无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平台。

  (2011年4月5日西部归来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