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再出重拳,紧缩货币,抑制通胀


宏观调控再出重拳,紧缩货币,抑制通胀

    今日是清明节,央行决定自2011年4月6日起加息0.25个百分点,使得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提高到3.25%,目标直指居高不下的通胀形势。
    当前,宏观调控首要任务依然是防通胀。近期国际局势不稳增大了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给我们防通胀带来不利影响。由于中东紧张局势持续,4月1日纽约油价刷新两年半来收盘新高,自利比亚冲突以来,纽约市场油价涨幅已达26%。按国内成品油调价机制,涨价窗口已经打开,调价随时都有可能宣布。4月1日,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的3月份数据显示,PMI回升至53.4点,其中作为PPI先行指标的购进价格指数将会大幅增长,从而预示着通胀将进一步向上,进而触发了央行在清明节出台加息措施。可见,央行的态度十分明确,通过不断的紧缩货币来达到控通胀的目的。
     事实上,从一些先行指标来看,我国宏观经济已经在减速。2月PMI指数虽仍在50之上,但已连续3个月下滑。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急速回落,为两年来最低,反映了居民购买意愿和购买力的增长正在放缓。同时,预测3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等指标的增速仍在放缓。一季度经济数据将在4月中旬公布,宏观经济有继续退烧的可能,但CPI很可能会继续维持高位甚至进一步走高,因此预计短期内紧缩政策仍难以放松。
     央行此次再次加息25个基点,这是自去年10月以来第四次加息。一系列调控政策形成“合力”,对楼市形成深远影响。5年期以上贷款利率由5.94%提高至6.80%,对购房者来说,贷款成本的增加更为明显。一些消费者在买房还是租房的选择中犹豫起来。一套房子租金每月在三四千元,而要买下来月供至少翻倍。如果租房住,生活压力并不大,要是买房住,必然会影响家庭日常开支。再加息压力就更大。 以20年期100万元等额本息的房贷为例,按基准利率计算,4次加息后月均还款额由7129.74元增加至7633.4元,每月增加503.66元。而与去年10月20日第一次加息之前相比,当时房贷利率还能享受8.5折优惠,现在100万元等额本息贷款的月供要多出近1000元。
      自去年年初以来,央行还连续上调了9次存款准备金率。在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转向“稳健”的同时,楼市宏观调控来得一波比一波严厉。今年1月出台的“国八条”,更是明确要求将房价调控目标作为地方政府年终考核指标。在“组合拳”调控之下,预计近期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环比综合指数将出现较大幅度下跌。

      在成交量大幅缩水的同时,开发商的资金链将逐渐趋紧,一些负债率高、产品或者区域受限购影响大的公司将最先出现问题,可能会率先降价。房地产公司存货的增加和经营现金流的减少,房地产行业资金压力更加紧迫。如果银行信贷在未来一个季度仍不“松绑”,大范围的降价必将会来临。
      实际上,部分开发商已 悄然降价,优惠幅度大多在95折至99折不等。中国房产信息集团分析师薛建雄认为,目前开发商仍是策略性降价试探市场,“限购令”和“限贷令”所引发的成交量锐减正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而货币政策的实质性收紧也让开发商债台高筑,降价将是开发商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