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改革”很难吗?很难。因为这项改革涉及到政府的财政支付能力、民众的公平公正诉求乃至既得利益者的干扰阻挠,多年来推动艰难,甚至就连公车保有数量,也往往扑朔迷离,语焉不详。前段时间,北京市率先公布了全市的公车数量,一石激起千层浪,引来众说纷纭。不过,难也不难,以安徽省电力公司近年来推行的“公车改革”而言,一点也不难。
从2009年开始,安徽省电力公司开始实施公车改革,办法很简单,按照公司系统处级领导干部的人数配置公务自驾车,人人有份,且一切车辆手续及费用均由公司负责,副处级以上干部只要拿钥匙开车就可以了。(《中国青年报》4月28日)也即,此举只是把原本归公的公车配给了私人而已。这一“派发式”的所谓车改,无异于领导干部的集体分赃、权力自肥。
而就是这样明目张胆的权力派发公车的行为,在“改革”主导者、安徽省电力公司主要领导那里,竟然被认为“有道理”,是车改的有益尝试,还降低了管理成本。即此一端,亦可见出权力者与普通职工在公车改革理解上的巨大差异。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理解歧异?“改革”屡屡遭遇扭曲的深层原因到底在哪里?安徽电力“公车大派送”的猖狂行为让谁蒙羞?
一般而言,各地政府,包括安徽电力这样的国企,现行的公车改革往往多属于自行摸索,并无统一的政策规范。其所提出来的节约费用、降低成本云云的改革目标,也过于粗疏、空泛,倒更像是针对媒体和公众相关指责而做出的回应。已经花费了多少?应该花费多少?降低了多少?等等等等,这些都是一团糊涂账,很难真正有一个哪怕是相对比较清晰的数据。
在这样一种语境下的改革推动,只能是各行其是,花样百出。车改的推动力量可能是公众舆论,但是车改的主导却是各地各单位的领导,也即,时下的公车改革依然是一种拿自己开刀的“自改革”。割自己的肉,趟改革的路,到最后很可能蜕化为割别人的肉,满足自己的欲求。早在2009年,辽宁辽阳弓长岭区车改,不就沦为每年给领导发8万多元钱公车补贴?
说到底,车改屡屡遭遇扭曲,根源还在于,权力者早已习惯了对公共资源不知餍足的占有,还每每以改革的名义作为文饰;而本应该作为制约力量存在的普通民众,根本就无从参与任何意见,只能站在外面远远地望着。这样的自我“改革”,只能演变成左手倒到右手的游戏。公车归公或者归私,分配车辆或者发给补贴,形式可能不同,耗费公帑的本质没有变。
频频曝出的公车改革乱象,后果极其严重。一方面,既得利益者在利用改革的名义狂分公共资源,肆无忌惮地掠夺社会财富,继续加大原本已经很大的收入分配差距,加剧了社会不公,成为新一轮权力配置资源的恶例;另一方面,隐伏其间或隐或显的权力魅影,也以种种狂悖行径,屡屡试探公众的底线,考验公众的信心,从而引起公众和社会舆论广泛的愤怒。
事实上,在总体目标模糊、实现路径不明确,尤其是严重缺失外在监督的情形下,部分地方政府、垄断性国企的公车改革,只能走向安徽电力这样的“公车大派送”。不仅不可能探索出一条新路,还会从根本上断送公车改革的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