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经济中的一个弊端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承惠则表示,根据去年的数字,欧盟27国在中国出口市场(yiwu)份额占比接近20%,是中国的大的出口对象国,欧债危机将对中国出口复苏产生较大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很可能二次探底。”作为开幕式致辞人之一,魏建国提出了悲观论调,“美国从未遇过当前这样重大的经济、外交、财政、金融的各方面困难,目前失业率达到10%,美国前商业部长也认为不确定因素太多。”对于欧盟经济,魏建国认为,希腊爆发的债务危机仅是冰山一角,“欧盟第一批1万亿美元的贷款支持已经到位,但如果要解决西班牙问题,就需要7万亿美元,再加上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欧盟很难救。”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原部长张小济则给出温和观点:二次探底并不等同于重新回到危机期间的低点上。“根据对历次全球大的金融、经济周期的分析,在经济达到谷底后出现的回升不会是很明显的V字型,都会有一个小调整,最近的回调是经济周期正常的反复,还是由于金融体制存在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这还有待于观察。”

   卢中原也认为,未来国际市场会保持2%-3%的增长,中国的外需不会像2005-2007年那样宽松。“我们的外需也需要升级,”他进而提出,“就是粗放的加工贸易要向附加值更高的、技术含量更高的方向努力,世界经济的低速增长期会造成中国的贸易(purchasing agent)环境趋紧、贸易摩擦增加,针对中国出口的贸易保护主义会花样不断翻新,这是我们面临的现实环境。”

地产,没有实体经济支撑。”张承惠告诉记者。而相对制造业发达的德国就受伤较小。

  而在建设内需社会的任务与挑战方面,郑永年认为,首先是进一步对充裕的民间资本放开垄断行业领域,破除所谓“权贵经济”的障碍,“第二是经济成果分享方面,一次分配的不公平体现在国有企业与中小企业(yiwu market)的分配不均,以及政府亲商有余亲民不足上,二次分配不均衡则表现为普通劳动者个税起征点过低、税收私人化等方面。”

 

  内需社会的建构:破除“权贵经济”障碍

  在外需面临更复杂状况的背景下,“扩内需”是昨日论坛嘉宾主题发言中的高频词。国际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认为,金融危机是世界经济结构失衡的产物,而中国调结构的最高目标应该是建立内需社会。

要想我国经济,良好、稳固、健康发展,需要我们合理的对待经济体制。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这理性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