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了一篇东方早报专访刘道玉先生的文章。-------大学校长应该比一般知识分子更有担当。读后觉得些许感动,还有些不安和苦闷。如今如此赶直言的学者不多了,从实践中过来的教育家已经成为了一个教育的呐喊者,令人失落。也许应了那么一句话,只有过来人,一些耄耋老人才能说真话,不怕说真话。
刘道玉,何许人也?
1933年生,著名教育家。1981至1988年任武汉大学校长,是当时中国高等院校中最年轻的一位校长。他在武汉大学搞了七大新制度:学分制、双学位制、主辅修制、插班生制、转专业制、第三学期制、贷学金制。1988年刘道玉被国家教委免去武汉大学校长职务,但同时却被誉为“永远的校长”、“武汉大学的蔡元培”。
如果还不太认识此人,话句话说,刘道玉先生是在央视百家讲坛很火的易中天的老师。
在当时,他的举措是开先河的,但是因为思想的禁锢,后来,被免职了,想来,很多人为之叹息吧。
大学校长自己更要有批判精神。大学校长的担当和良知,实际上就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担当和良知,而且校长应该比知识分子做得更好,因为他是一般知识分子的领袖。
北宋理学家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就是知识分子的最高境界。但是如今有多少人还能抱有如此的情怀??在浮躁和商业的社会里,,利益至上,几乎学者都被绑架了,成为了利益集团的代表。可悲啊。
刘老对一心只想做学问的教授给了几点建议,希望他们可以尽可能地保全自我。他说,第一,做好自己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而且要把它做到极致。第二,洁身自好,绝不同流合污。第三,该说的话要说,至于起不起作用,上头听不听,完全不必考虑那么多,说该说的话,心里就痛快了。
针对目前国内大大小小的中外合作办学,也提出了一些看法。指出,需要有根本性的突破。第一,办学理念有突破,要跟国际接轨。第二办学模式,就是要通识教育、人文教育,必须改变中国长久以来专业化教育的模式,要改变一直以来奉行的实用主义。我可以说,现在有实用主义、形式主义等几座大山压在中国高等教育身上。第三,办学形式上应该更开放,不仅允许合作办学,还应该允许独资办学,允许国外私立大学、国外投资家到中国来办私立大学。应该更开放,步子更大,才会有真正高水准的大学。
体现了一个老者对教育的反思,值得后辈深思。难道如今的高校真的变成一个养鸡场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