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古运河步行街 邹蓝
无锡全面拆迁,郊外的自然村基本被整合到行政村,而行政村则也拆迁新建数栋数十栋高高矮矮的楼,集中所有的居民。这样腾出了土地搞建设搞开发而可以不违背中央有关农田的红线规定。应该说,这还算好。毕竟作为全国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土地资源有限而人口密集。地方政府有财力来垫支小亏,从而随后占个大便宜。以“拆迁”诨号著称于苏州无锡的那官人,总体上是大赚的。因为他没别的,只会拆迁和建设,连新落成三五年的市中心大医院,只要有利可图,他也能下令搬迁拆了。因为有商人出了更大的钱,能覆盖掉如此折腾拆迁的成本之后,依然能让一笔不小的钱进口袋。
这个拆迁过程中,不少有审美价值的江南传统建筑也就消失了。不过拆迁哥倒也有点别的算盘,在无锡南门清名桥和沿岸的南长街再搞一次大拆迁,把原住民挪走,把无锡周边各处有特色的江南旧建筑原样拆后在古运河边重建。我偶然在那边走了一圈。从两边建筑风格来看,的确是江南城乡以前可以惯常看到的传统风格。听说这个街区的设计,热心保护中国传统建筑的吴良镛先生主持其事。拆迁哥倒还算是找对了人。
那些原先分布在江南四野的传统建筑,密集在一条街之后,基本是当餐饮工艺品等经营场所而没有居民在那里居住。这又落进了个新的窠臼。
北京前门大栅栏,还有成都宽窄巷子,以及上海新天地,都是如此状况。原来居民迁移走之后,那些房地产全部作商业用途。我曾评论说,以往江南“水乡人家尽枕河”的味道就没了,因为居民都搬迁到别处去了。因为没了原住民和世俗的生活烟火气,这里留下的只是一个躯壳,或者静物标本。
不过这也算是金钱至上审美观笼罩下的退而求其次选择吧。好歹依然还留下如此建筑标本,让30岁以上还保留了对江南城乡传统老建筑记忆的人,能够重温江南以往简约的建筑美。
本地宜兴的大画家吴冠中笔下,江南建筑是黑瓦白墙。实际上那是徽派建筑的特点,苏南传统建筑是黑瓦灰白色的墙。大概吴冠中也是为了夸张色调的对比才如此画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