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究竟怕什么?


爱究竟怕什么

——读毕淑敏的《爱怕什么》

 

说清楚爱这个词,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许多时候,我们谈论的爱,只不过是我们从某一个人、某一本书那里贩卖来的观点。最初听到或者读到,我们有怀疑,但我们尝试相信,并一点点说服自己,那就是爱的真谛。然后,我们根据这种理解去解释并履行爱,吻合了,我们欢喜,错位了,我们怅然。然后,再一次寻找,再一次修正。或许,在一次次寻找和修正中,我们慢慢接近爱的核心;或许,正好相反,在一次次寻找和修正后,我们南辕北辙,越走越远,甚至走到爱的反面。所以,谈论爱是危险的。正如美,时代不同、地域不同,都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一个地方的大美可能就是另一个地方的畸形,一个时代的风华绝代可能就是另一个时代的奇丑无比。所以,智慧如柏拉图者最后得出一个无奈的结论,美是难的。

既然谈论爱是不可靠的事情,那么,接下来的“爱怕什么”的问题似乎就更为难以把握了,这似乎是顺理成章的逻辑。然而似乎又不是,爱是一种具体而又抽象的东西,而爱怕的可能就是我们日常具体可感的行为。相对于爱来说,“怕”似乎更为具体。

多年以前,我读美国心理学家弗罗姆的《爱的艺术》,十分信服他对爱的理解——爱是一种能力,可以通过训练得来的能力。然而当他说到“成熟的爱是,我爱你,所以我需要你;不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所以我爱你”的时候,又觉得虚无了。不成熟的爱的前提是需要,这个容易理解,比如孩子对父母的爱;但成熟的爱的前提却是爱本身,怎么也觉得无法自圆其说。我们当然可以举出父母对孩子那种无条件的关怀,但那毕竟有一种血缘的纽带,还是有一种需要在里边。但如果我们避开那个恼人的关于爱的界定,直面爱本身,却能发现爱最怕的是什么。不管是不是成熟,爱都怕失去。这倒是个直接而又明显的回答,禁得起日常经验的考验。

但是,真的如此吗?我们在阅读中,在生活中,经常会发现,有些时候,正是因为爱,让相爱的人分离;有些时候,相爱的人在一起却带来无限的痛苦,最终毁灭了爱。没有人能告诉你个中原因,我们只能猜测,只能推理,在自己的阅历和知识理解的范围之中。然而,所有的猜测也只能是猜测,所有的推理也只能是推理,它终究不是当事人的感受,终究不是事件本身。“爱怕什么”,或许还不仅仅就是一个形式上的存在,它或许还有更深层、更个性化的缘由。从本质上讲,人都是孤独的,人与人之间那种理想中的亲密无间是不存在的,每个人都是一个秘密,我们应该尊重他人捍卫秘密的权利,这是一个常识。所以,周国平说,灵魂只能独行。在这个常识之下,谈论爱,谈论爱怕什么,或许就有了更为科学的基础。毕淑敏的心理研究随笔《爱怕什么》讨论的就是这个问题。

这是一本融合了具体案例和普遍分析的作品,每个案例中主人公所面临的爱都不尽相同,爱情、亲情、友情,甚至那些有悖于传统道德的第三者、一夜情,等等等等,但苦恼和纠结却是一致的。许多时候,作者只是陈述事件本身,并没有开出药方,但我们从中可以触摸到一个个心灵的秘密,一个个生命的困惑,一个个人生的尴尬,进而得到一点点人生的启示。而对于这种打烙着个体印记的爱的两难选择,我们同样无法提供有效的建议,我们能做到的也许只有倾听。而善意的、不是探密的倾听就是一种符合人性的体谅,就是爱的一种。我们常说时间会改变一切,会医治一切,这是一种美好的期望。事实上,所有的问题必须面对,所有的问题必须解决,无论别人如何劝慰,最终拿出方案、拿出勇气的只能是你自己。这就是人生,残酷而又让人留恋。得失之间,是经验,也是智慧;然后,情感渐渐成熟,理智渐渐有力;然后,开始波澜不惊、宽容感恩的人生,把爱捧在手心,放在心里,在“怕”中呵护,在“怕”中珍惜。

2011-3-16夜23时

《爱怕什么》 毕淑敏著 华夏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