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错的产业发展势头下,Android难以避免地呈现出以下缺憾或隐忧:
首先是同质化导致价格战的趋势明显。一窝蜂地与时间赛跑以期迅速推出Android智能终端的结果势必是过于依赖上游芯片和软件平台,自己的创 新不够,这就难逃同质化的恶果。从现在几款中高端Android手机的体验来看,这样的弊病已经依稀可见,更何况在Android产品规模化系列化推出的 将来。而当每个价格段都拥有三四十款甚至更多同质化的Android终端的时候,价格战就不可避免。价格战毕竟不是一个产业健康发展的标志,对刚刚启动的 智能手机市场更是不利。
其次是精细化还远远不够。赛诺公司今年1月曾经做过一个调查,消费者对Android的认知偏好已经超过iPhone和Symbian位列最 高,但是用户体验仍然要逊色于竞争对手。最简单的,无关操控性能的手指输入,Android平台的识别能力就比iOS的要差得多,更不用说开机速度这种老 问题。作为一个开源的系统,虽然一开始投资数亿美元,但当时还看不到市场前景,在一些基础的技术环节上难免存在不完善不精细的弊端,只有辅以良好的赢利模 式,由谷歌不断追加投资进行版本更新和完善,才有可能完善现有的局面。Android平台从2008年年底推出到现在,版本更新了不少,但问题还是不少。
再次是开放带来应用商店领域的混乱。由于终端+应用商店模式被看好,导致很多企业认为应用商店才是中国企业拓展差异化的切入点。因此,很多企业 都希望自己做个商店,自己把住窗口,于是产生了大量“开放的平台不兼容的应用”,比如安卓市场的“人人网”客户端与联想乐Phone的地址簿就不兼容,消 费者必须舍弃其中一项。各家自己做的商店必定不像苹果的应用商店,有一个大管家替用户统一把关,应用质量也有保证。而在Android平台,各商店规则不 一,开发者累,应用的质量也不能保证。而谷歌官方应用商店在中国市场的落地依然还是问题,也引出了增加Android命运不确定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越多 人使用Android手机,这个问题就会越明显。
在目前这样一个散乱复杂的、充满竞争的,甚至是不乏灰色的应用市场局面下如何平衡赢利模式和消费者的利益,这个结由谁来解?这些问题,关注Android的人都关心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