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版阿甘”:在聪明人的世界做一个傻子


韩浩月

    《都市童话》主创多是中国传媒大学的师生,因此想要领略中国学院派电影的创作现状,可以把《都市童话》当作一个样本。如果实现知道这部电影的学院派背景,或能理解开头冗长的摇臂镜头,这种拍摄方式用于展现《诺曼底登陆》的大场面非常合适,但用它来表现一位奶奶和她孙子的生活场景,未免有些夸张,不过,这是所有学院派的惯常作风。

 

在摄影上《都市童话》保守之余也有着点卖弄,在剧情设计和人物塑造方面,这部电影也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奶奶和富商陆齐身这个角色。其实那位富商整天连篇累牍地开会大讲鬼谷子,完全可以全部删掉,没人愿意听这样一位老板在银幕上夸夸其谈,而且说的都是落伍的理论。

 

学院派所固守的某种思维模式,有坏处自然也有优势,它保障了多年积累下来的成功经验,这经验给观众带来了质朴的感觉。简单地说,抛去影片人为制造的眼花缭乱,故事的核心情感是质朴的,这质朴会让观众忍受电影啰嗦的开局和推动情节进展的花招,找寻到电影所追求的情感共鸣。男主角康小小这个角色的成立,保障了电影能够顺利地完成它的表达使命。

 

由邹俊百饰演的康小小,是一个智障少年,这个角色定位,其实就是直奔正常人所具备的柔软情怀而去的,人与生俱来的同情心,会在观影过程中不断被激发,从未把对人物的好感转化到对影片的好感上。这对演员提出了很高的考验,万一不入戏或者在表演上瑕疵过大,都容易让观众的同情心消弭,一部情感电影也会因此变成喜剧片。好在邹俊百经受住实际年龄和角色年龄存在一定差距的考验,保持了人物在表演和情感传递上连贯性,成为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

 

康小小这个角色,和《阿甘正传》中的福尔斯特·甘有共通之处,至亲在童年时带来的温暖和教育,树立了他们健康的人格和生存的勇气,成长过程中屡次验证“傻人有傻福”这个说法的合理性,在朦胧的爱情方面,阿甘有珍妮,康小小也有陆颦,阿甘通过跑步懂得了人生的含义,康小小通过助人明白了人生的价值,康小小俨然是“中国版阿甘”。不知编剧在创作时是否借鉴了《阿甘正传》,即便借鉴也没关系,《都市童话》在细节上有它的独到之处,比如康小小把别人遗弃的小女孩当成自己的奶奶来照顾这个细节,幽默搞笑之余蕴含着催人泪下的温情。

 



 

势利的叔叔婶婶,尔虞我诈的商战,冷漠的社会,由保姆、花园工人、卖唱歌手等构成的底层群体,《都市童话》通过一组组群像展示城市生活中所有童话都是骗人的,但康小小、陆颦和鲁莽又热心肠的花园工人,又在证实着童话的存在,如果说《都市童话》有什么价值,那么它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再次刺痛了城市生活带给人们的麻木心灵,提醒大家暂时忘却对物欲的追逐,反思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在四周都是聪明人的世界,做一个傻子反而更快乐,这无疑是一个反讽。可惜地是,类似的电影我们看过一部又一部,但又有多少人能做到拥有一颗相信童话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