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在追赶,从无法超越:永中Office成追忆
今日一条消息很吸引我的眼球:“永中科技1周后破产清算:叫板微软Office成追忆”
http://tech.sina.com.cn/it/2011-04-07/01425374909.shtml
“2011年4月8日消息,曾经备受关注的永中科技进入破产清算倒计时,那个曾经要挑战微软office的产品也在短暂的风光之后,迅速滑落。谈及原因,永中科技创始人曹参表示,永中office没有败给微软,而是败给了微软产品的盗版软件。”
对于创始人究其原因,我却非常不以为然。料想时至今日的求伯君,当年的中国第一程序员也不会同意。
2008年我有一篇日志关于金山公司的互联网转身(发现在QQ空间上没有,一会儿转过来)。网龄或计算机龄稍长一点的人可能都知道WPS。这个当年在DOS机器上装机量接近100%的软件,因最早解决了中国人格式排版的文字处理需要而称霸武林。其创始人求伯君也被称做“中国第一程序员”。
然而好景不长,Windows推出,Office套件跟随而至。“所见即所得”的windows软件对于电脑水平不高的中国人来说大大降低了门槛。求伯君在那些年,除了大声呼吁打击盗版,还大声呼吁支持民族软件,业界以抵抗微软的“民族英雄”称之。后来的结果大家都知道。
求伯君最早也将此归咎于中国的盗版问题,我不知道他现在是不是还这么想。不过有数据说话。金山上市时候,网络游戏占了70%,其他词霸、影霸、毒霸...X霸,加上WPS总共才贡献了约30%的收入。请注意,是“网络”游戏。
这个结果很多人仍然归结于盗版。盗版真的如此万恶不赦吗?看回微软的Windows等产品,最让人苦笑不得的是其盗版对其销售到底是正向作用还是反向作用呢。时至今日,对这个行业稍微有点了解的人应该都知道盗版其实促进了Windows软件的销售。学术界其实也是这么认为,有篇论文甚至做了一个基于Agent的动力模型来分析。
这个看起来很怪异的事实来自于底层的震动,即互联网。十余年后免费模式已经很常见,被行业广泛接受而不再是烧钱的泡沫。《长尾理论》的作者Christ Anderson给了一个很系统化的观点,见其著作《免费》。具体点的说基础业务免费,而利用增值业务/会员等其他方式获得盈利。我们可以找到无数的此类模式的践行者,例如Google搜索,腾讯QQ,离WPS或永中Office最近的就是Google Docs和最近的金山快写。至于其效果,看看Google,看看腾讯QQ这个年增长60~80%的世界第三/四大互联网公司就知道了,不用赘述。
回来看永中Office。
由于我经常在Ubuntu上工作,之前就考虑与MS Office的兼容,安装过永中Office。其Linux版本是免费的。然而我使用过相当长一段时间后证明,其软件并不稳定,功能有限,并且极力以模仿MS Office为目标——各位看官,要那样我干嘛不用Office呢?至于“民族”软件,在我看那只是要同胞为自己无能买单的理由。
(这里还得说说永中Office技术选型的错误:java早已经不是当年轻巧的咖啡,它已经被sun打造的过分臃肿而事实上平台相关,以其制作出来的软件臃肿,运行效率低,理论上能跨平台事实上两头不讨好)
显然,永中产品的决策层没有忽略免费潮流,但是这个战略仍然十分保守。他们没办法,对于破坏性的互联网进攻者,防守者在资源、流程和价值观上都有很重的包袱。所以永中Office免费个人版和之前的WPS免费个人版一样,注定了是二奶生的孩子,只有在MS Office出点啥故障的情况下才会被势利的用户们想起。
所以永中Office和其他若干同类软件,并非败在盗版,而是败在忽视用户习惯的迁移,错失底层创新的拐点。而采用了追赶的战略,不敢做破坏性的创新,以致永远无法超越。一旦碰上财务问题、股权冲突等其他问题,分崩离析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客观的说,金山WPS在完成了高仿MS Office后,也做了相当的创新,比如在线存储,金山快盘等,很明显受认可。)
有人可能会问那么Google Docs,金山快写,百会Zoho文档是不是就赶上了趟呢?我仍然不敢下定论他们是否会成功,因为以这些产品产商的技术资金实力,完全可以视需要让产品进化。但就目前状态而言,无一能成为破坏性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