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官员能对“干净的城市”保持理性


      在日前召开的“中国-东盟城市交流与合作”研讨会上,来自马来西亚的代表对中国的城市面貌羡慕不已,他们询问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中心主任李铁,为什么你们的城市这么干净?为什么你们的城市里没有贫民窟?面对这种赞美和羡慕,李铁表现得十分理性,他指出,中国没有出现大量的贫民窟,原因是我们限制了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中国广播网4月13日)

      在外国客人的赞美和羡慕面前,官员李铁没有飘飘然,把持得住自己的情绪,并且还将困扰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问题明确指出来,不遮不掩,不回避,坦诚相对,这样的态度弥足珍贵,这样的交流和研讨,注定将会取得丰硕的成果。不过,我更感兴趣的问题是,面对中国城市这些年来长大了、长高了、漂亮了的现实图景,到底有多少官员能够像李铁那样保持清醒和理性?

      客观地说,中国的城市经过近几十年的“跨越式”发展,确实发生了巨大变化。很多城市在“国际化大都市”的愿景之下,大拆大建,大破大立,起点高,标准也高,城市建设一下子提前了好多年。某种程度上讲,“干净”云云,并非谬赞:不仅街道整洁、城市光鲜,还没有低端人士集中聚居的“贫民窟”。这样双重的“干净”,当然会引起马来西亚客人的热情赞美。

      然而,时下国内快速推进的城市化进程也存在难以回避的问题,这些问题不正视、不破解,必将会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城乡的统筹发展,甚至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障碍。一是重物不重人的问题。正如李铁所指出的,城市政府往往更多关注城市的景观、外表以及土地扩张,而忽略了城市居民就业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甚至想当然认为,这样才是理想的城市化。

      再就是重视眼前轻视长远的问题。GDP驱动、政绩冲动之下,很多城市管理者往往更愿意做大盘子、超前发展,这样的做法,与其说是在建设美好城市,还不如说是在透支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此前有媒体报道,国内180多个城市均提出了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至于一般的拆拆建建、重复建设,更是所在多多。可以说,乱象背后,是长远发展目标的迷失。

      还有一个问题是重视城市轻视农村的问题。城市的问题从来不仅仅由城市来单独讲述,中国的城市化,也绝不能离开广大的农村、农民而唱独角戏。李铁透露,中国在2010年的城市化率为47.5%,不过,其中在城市就业但不能定居的人口占到了10%。因此,实际上能享受到公共服务水平的不到40%。也就是说,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的不均等,是未来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

      马来西亚客人可能只看到了中国很多城市表面上的光鲜、干净,但是,我们自己却不能仅仅迷醉于这样的光鲜和干净,还应该看到背后潜藏的陷阱和危机。在城市化高歌猛进的空当,也应该保持足够的清醒和理性,要认识到过度物化、过度强调跨越、过度追求城市本身造成的危害。尽管很难真正遏制发展的惯性、克服利益的诉求,但是,不如此必将支付高昂的社会成本。

      城市的“干净”、“美好”、“发展”,本质上应该服从于人的需求、服从于城市乡村全体公民的需求。如果中国的城市化只是造就了大批在城乡之间漂泊无根的游民,既无法回到乡村,又不能真正进城定居,则这样的城市化并不值得赞美和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