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发行是否陷入“囚困”棋局?


对于近几年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王亚伟尖锐地评斥为“市场化幌子下的垄断机制”。他认为,目前的市场化并不是完全的市场化,只是询价环节的市场化。而即使实现了完全的市场化,也有可能导致不合理的结果出现。在市场化改革最充分的新股询价环节阶段,买方与卖方之间悬殊的力量对比所导致的“死局”早已为机构投资者所诟病。王亚伟也在演讲中坦承,“在很多情况下,实际上根本就谈不上询价,询价机构只能做价格的被动接受者。”而此前的制度改革,近一步强化了对询价机构的约束,加剧了买方的弱势地位。有基金经理对记者表示,现行发行制度实际上是设计了一个“囚徒困境”的棋局:表面看是对买方机构约束力弱,但询价机构只有报高价才能获得配售,因此不得不参与。王亚伟也有同样看法。他说:“由于新股仍然供不应求,买方是处于一个完全的弱势地位。理论上的自由博弈,在现实中根本运转不起来,市场化的机制基本上已经失效。”而对于承销机构而言,王亚伟并不认为强化 “道德的力量”在现行的市场环境下能对投行起到约束作用。 “国内由于新股发行供不应求,皇帝女儿不愁嫁,(承销商)根本就不需要维护什么买方机构客户,更谈不上维护非特定的散户投资者的利益。所以,承销商几乎完全站在卖方的立场上行事。”王亚伟表示。王亚伟建议新股批量上市 降低发行频率

 

事实上,不少机构投资者反映,承销商“不尊重资本市场感受”地提要求的情况时有发生。在新股发行环节,基本都是由卖方所主导,而券商通过影响20%的机构投资者,使得80%的个人投资者最后为其买单。“这些上市公司和投行也许没有想过,当以后有一天他们再需要资本市场的时候,却可能因为之前的伤害而被资本市场抛弃。”有基金经理感叹。而在短期利益的驱动下,这绝不是卖方所会考虑的。“对风险避重就轻,对舆论前景过于乐观等等——这难免有夸大宣传,误导投资者的嫌疑,这些根源都是有利益的存在。”王亚伟坦言,“承销商只有激励,没有约束。你要求承销商做到客观公正、归位尽责,这是不现实的,只能是一种良好的愿望。”而从根本上实现新股发行的市场化,解决新股发行中估值泡沫、过度包装问题,最核心的还是制度设计的问题。 

王亚伟:破解“三高”有三招   国务院要求扩大楼市调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