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灾后重建之超越式重建的社会和心理意义
李华新
毫无疑问,四川的灾后重建取得圆满成功。从国家角度来说,四川的灾后重建也算是最成功的。四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取得的成绩,在全世界也屈指可数。(《四川日报》110411)
笔者曾经对现在的大量地赞美新四川地震灾区的重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现在看来重建工作其实并非是建起新的建筑就万事大吉了,它的建设的样式,或是城市更加注重包容性,民族风格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或是体现出节约型重建的内涵。
与“熟人社会”的乡村不同,城市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包容性。任何一个城市的建设,都要适应不同人群的要求,建筑风格多样化、但是能做到和谐统一。四川的城市重建,当地特色与现代化、民族化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体现的就是包容性。
首先,从时间上看,四川两年基本完成灾后重建目标任务,全面完成也只不过3年,而国外很多遭遇过地震的地方,地盘再小,完成重建至少也要花上四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第二,从质量上看,重建并不是简单的建筑物恢复,而是一种超越式的重建。我第一次到四川灾区,那么多城市,没有一个具有污水处理设备,市政设施不仅不健全,甚至有些地方还是空白。而经过重建,解决了供水、污水、能源供应等市政公用设施。从城市的形态上讲,现在的城市更加安全、美观、舒适,空间形态大大超越过去。
第三是建筑质量,灾后重建的房屋都符合最高等级的抗震要求。另外从城市规划建设的角度来看,这一次灾后重建也实现了超越,重建的城市更加注重包容性。
这一次北川的规划实现了绿色交通,步行道和自行车道得到了完善规划,县城小,自行车道任何地方都可以到达,这样最大限度地减少小汽车出行,有效减少了碳排放和交通能源消耗。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也只有是通过这样的一种具有生态意义的重建工程的实施,而且是首先是要在思想意识上能够得到重新的建立,才可以使得四川的重建具有现代的建筑理念来进行重新规划现在的建设,而且是这种建设的意义,不仅只是从政治影响的角度,而是需要从如何生活的更加舒适,更加适宜于百姓的生活舒适度来考虑重建的问题。
因此说,这次的以超常规的建设速度来进行的规划建设,并不仅只是在建筑的速度上需要体现全国各地对四川恢复重建的成绩的体现,而且在建筑质量上更是最需要优先保证的,其次,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通过这种超常规的发展,使得新的建筑理念得到新的体现,而这些也需要是在低碳的理念中进行,并且是需要通过绿色理念的植入,使得这些重新建起的建筑,具有一种充分的考虑城镇农村和都市之间的生活需要和文化理念,在农村,生产空间、生态空间和生活空间是难以分离的,过分强调农民住宅和村庄的异地集中安置,按照城市的模式来进行新农村建设,忽视农业、农村的产业特点,这是非常忌讳的。农村特别是山区农村灾后恢复重建一定要贯彻就地、就近、分散为主的重建原则。
遵照这样的一个基本的生存原则和建设原则,如是才能使得恢复重建真正具有适宜于生存的最基本的原则,也就是这些建筑是为自己而建而住的。而不是仅仅只是简单的某种政治含义的表达。
(济南 李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