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治水”,应把三种人群当作重点


  “‘网络水军’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有计划有组织地策划议题、虚构事实、左右舆论、操纵民意,并达到牟利的目的,值得业界和全社会警惕。”致公党中央向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提交的一份提案直入主题。 在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中间,“网络水军”这个互联网上的特殊群体颇受关注。在“触网”已经十分普遍的代表委员们看来,为了让网络这个虚拟空间健康发展,必须对“水军”进行整治。(新华网北京2011年3月3日电)

  截至2010年11月,中国网民总数已经达到4.5亿人,互联网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影响巨大的新型媒体。可以肯定的说,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也让人们在虚拟的世界中获得了一种高度自由的享受。然而随着网民队伍的日益庞大、网络意见的地位见长,“网络水军”亦随之而渗透到了网络的每一个角落,并产生了超乎想象的影响力。

  “网络水军”,是指通过雇佣大批人手在互联网上集体炒作某个话题或人物以达到宣传、推销或者攻击某些人或产品的目的,这些受雇人员在网络推手的带领下以各种手法和名目,在各大互联网论坛上发帖,由于人数众多被形象地称为“网络水军”。 ——“网络水军”往往以网络幕后隐形方式充当着“网络推手”,通过“借势”和“造势”左右舆论,用虚拟空间的力量影响现实社会。

  如果你要“黑”一个人,请使用“水军”;如果你想捧红一个人,也请使用“水军”……从“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小月月事件”到“兽兽门”……几乎每一个网络热点话题中,都有“水军”的身影闪现。国新办主任王晨2011年1月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网络水军危害社会,影响正常的网络秩序,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致公党中央的提案则直接列出了“网络水军”的五大危害:一是协助客户企业肆意攻击、抹黑竞争对手,助长企业间的不正当竞争,破坏诚信经营的大环境;二是败坏商业竞争氛围,可能会使某个行业,民族品牌的声誉遭到严重侵害,在广大消费者中造成极度安全缺失感;三是通过人为制造的网络热点事件,扭曲网络舆论,让网民在不知不觉中充当其炒作的“托儿”或者“打手”,愚弄广大网民的同情心、正义感;四是为了“吸眼球”、“搏出位”,故意采用反社会、反主流、谩骂侮辱、黄色下流等方式来制作和传播信息,严重误导广大网民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五是破坏社会诚信,让人们对网络信息难辨真伪,使网络信息可信度降低。

  毋庸置疑,“网络水军”的出现已严重影响网络民意的真实性,因此,整顿“网络水军”,净化网络环境,还网络民意以真实、网络社会以有序,已经成为引导舆论导向,保障社会发展稳定的当务之急。 有专家表示,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纵容了“网络水军”的泛滥,因而治理“网络水军”要加强立法来规范网络运营商、企业、组织、网民个人的行为。

  诚然,单纯依靠网民自发构建健康的网络环境,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单靠立法就能使“网络水军”消失殆尽吗?建设健康的网络环境是一个考验国家和普通网民智慧的过程。抵制“网络推手”和负面信息,重要的不是在于如何制裁,而是在于如何疏导。因此,笔者以为网络“治水”应将把重点放在三种人群身上。

  一是政府官员。 全国人大代表赵治海认为,“网络水军”能够兴风作浪、在热点事件中左右民意,一定程度上是利用了我们在社会转型期暴露出的各种矛盾和情绪。如果我们能在发展中将社会上的不和谐因素减少到最小程度,“网络水军”的生存空间也就会被压缩到最小程度,甚至消亡。设若我们的政府官员都能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话,或许社会上的矛盾和情绪就会少之又少。当不和谐因素不复存在的时候,人们还会被“水军”所利用,所蒙蔽吗?

  二是网络管理员。“网络水军”其实就是一些网站所建设的雇佣“队伍”,队员们通过发帖,在网上充当“网络推手”或者“网络打手”,其行规就是“拿人钱财替人发帖”。以往人们对网络违法犯罪的关注,主要局限于信息安全领域,网络犯罪很大程度上被狭隘地归纳为黑客攻击等现象,而对于利用网络舆情服务实施的违法犯罪关注不够。因此,我们在及时填补相关的制度空缺,规范网络行为的同时,更要加强对网络管理员的教育和引导,以保障网络的正义感和责任感。

  三是网络热评人。在我国超过4.5亿的网民中,绝大多数都是善良、有良知、有鉴别力的。但他们往往却会被网络当中的一些知名评论人所左右。在他们的眼里,知名评论人是理性的、正义的,于是便有了一贴激起千层浪的舆情风暴。但令人遗憾的是,不少的网络热评人却也因为利益所趋,而成为了“水军”的主力军,在网上也扮演了“网络推手”或者“网络打手”角色。网络热评人大多是很有思想的意见领袖,“网络民意沸腾”也往往由他们而开始。所以,如何使网络热评人卸去利益的枷锁而担当起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任,这是有关当局必须深刻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