鳡鱼有情泽乡邻,白沙染血映忠魂


 
鳡圩村位于金宝圩东端,处于千年古镇水阳北部,与江苏高淳仅一河之隔,从古镇水阳街道沿金宝圩埂往北2公里,就是历史悠久的古村落——鳡圩。美丽的水阳江,弯弯曲曲,终年默默流淌,静静的江水在此划出了一道优美的弧线,缓缓的江流,在此留下了一片长约2公里的沙滩。沙滩头园,中高,尾悠长,远远望去,狭长的沙滩,就像一条迎江流而上的鳡鱼,俗称鳡鱼嘴。沙滩西旁,古村落鳡鱼就由此而名。往南,过沙滩尖头,西边也有个古村落,名白沙头。古老的鳡鱼,主要指古村鳡鱼和白沙头,南北长约3公里,东西宽约800米的地界。
自古以来,鳡圩人杰地灵,不仅有美丽动人的传说,更演绎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其中,传说最动人的要数“鳡鱼有情泽乡邻”,而最感人肺腑的应是“白沙染血映忠魂”,即,新四军英勇抗击日寇的故事。
传说,古时候水阳江下游的大官圩,有一次开陡门放水,有一对修行千年的鳡鱼精从水沟里游出来,雌的向西南游到了金宝圩西边的丁湾村沙滩。雄的向东南逆迎着水阳江水,游到了金宝圩东边的鳡鱼嘴,鳡鱼精知道,自己在此处能庇佑乡民,于是便停了下来,静静的等待着……
不知过去了多少年。一天,一姓刘的放鸭人,在水阳江里放鸭放到了鳡鱼嘴,中午吃饭前,放鸭人顺手把竹竿插在了沙滩上,等吃好饭一看,竹竿上长出了新鲜的竹叶,放鸭人大喜,认为这是块能发旺的活地,于是就在沙滩西边定住了下来,并生下了十个儿子。
由于有鳡鱼精的庇护,十个儿子个个娶妻生子,十子各立一房,各房子子孙孙,迅速繁衍,房房门丁兴旺。
鳡鱼嘴的南面,就是白沙头。白沙头东临水阳江,东北倚鳡鱼嘴沙滩尖头。传说水阳江白沙头水下,也潜伏着一条鲤鱼精,这一段河里出的沙像鱼鳞一样白,故名白沙头。鲤鱼精和鳡鱼精以前在长江时就一直是冤家对头,现在,冤家又相逢,于是又暗暗较起了劲。
不知什么时候,白沙头住居起几户李姓人家。李姓人氏,户数虽不多,可是由于有鲤鱼精庇护,村里代代出能人,文人外为官,武人守村落。李姓人很强势,对后面的刘姓人总是仇视眈眈。刘姓人氏,如去古镇水阳,必过白沙头,李姓人只要看到刘姓人路过,逢人就打,轻则打伤,重则打死。刘姓人虽多,可没有会武之人,打架总是弱势;打官司,李姓各衙门有人,刘姓也总处下风。后来,刘姓人上水阳,只好先从东过河,走对河圩埂,绕过白沙头,再向西渡河到水阳。因此,刘、李两姓,虽为紧邻,两村却一直禁止通婚,代代纠纷不断,老死不相往来。
刘姓人家,虽文没有人当官,武没有人为将,但总想和李姓人一较高下,于是请来了风水先生。通过指点,果然,如风水先生所说,刘姓渐渐变得强势。村南,建起了高高的门楼;村北,筑起了高高的围墙,围墙后门名曰归永关,禁止女人从后出关;村里,家家户户都是深宅大院,二十四条巷陌,屋檐相连,石板相通,就是大雨,从门楼到归永,可以头不沾雨,脚不沾泥。大家或躬耕农田,或织网打渔,或读书习礼,谈古论今,你来我往,一时繁华如邑。金宝圩民谚“丁半边,刘半边,唐包心”,可见,刘姓人丁之兴旺。
明朝初年,刘姓更加鼎盛,族人筹划着在鳡鱼滩上修建祠堂。消息传到了不远的京城南京,风水大师刘伯温知道后,感于同姓,有心暗助,于是装扮成一叫花子模样,想指点祠堂门朝南天门而开,以便星宿下凡,刘姓人才辈出。此时,刘姓“三升半芝麻官”遍布各地,刘氏族人已非常势利,虽酒肉飘香,可谁也没有理睬一个叫花子,更没有谁把叫花子的话当话,刘伯温只好摇摇头,可还是用一把椅子,暗示了祠堂门的朝向。等大家知道,追上叫花子刘伯温时,刘伯温已过刘家门楼,说什么也不肯回来,只说:祠堂门朝椅开。
而此时,沙滩下的鳡鱼精目睹着自己庇护下的刘姓人氏盛气凌人,与邻里李姓总是纷争不断,感慨万千,十分自责。它知道,如果祠堂门朝椅开,只会让刘姓人更加飞扬跋扈,不利于邻里和睦,于是感化天狗,天狗趁大家只顾划拳行令时,打翻了椅子,祠堂门自然也就对不准南天门了。
刘氏祠堂前后五进,东西各有两进,砖墙瓦屋,雕梁画栋,天井,天花,丹桂,柏树,与周围的亭台楼阁、花台林园,相印成趣,美丽壮观。也奇怪,自从祠堂建好后,刘姓人氏,从此变得温和礼让。大家看着沙滩上壮观的祠堂,东有水阳江,西却是圩埂,感觉水不相衬,就决定在圩埂和祠堂之间再开挖一条小河。可是小河无论怎么挖,第二天土总是还原,大家十分奇怪。他们哪里知道,沙滩下面就是鳡鱼精,这是快活地,无论怎么挖,第二天天亮前,土就会长原。看着大家一天天徒劳,下面的鳡鱼精想:自己在这里这么多年,和鲤鱼精始终较着劲,只要自己在鳡鱼嘴,鲤鱼精一定还会继续纵容李姓,刘李两姓,还会纷争不断,不如牺牲自己,用自己的性命,感化鲤鱼精,从此化解两家矛盾。于是,鳡鱼精托梦给了一刘姓老人,强调要和好邻里李姓,交代了小河怎样开挖。第二天,老人说出了梦境,小河继续开挖,同时,大家在小河上建造小桥。傍晚时分,桥造好,河也挖好,老人依梦所说,用挖锹插到沙滩里,直至挖锹柄没。不一会,沙里汨汨冒出鲜血,原来,只有挖锹柄没沙滩,鳡鱼精才动弹不了,可第二天,它又能恢复精力,必须造一座石桥,将鳡鱼肚子撑着,这样,鳡鱼精才会死亡。果然,第二天,小河土不再还原,可河水里染红了鲜血。
鲤鱼精知道鳡鱼以死相让,主动化解宿怨,死前不忘乡邻后,非常后悔自己一直纵容李姓,于是托梦给了每一个李姓人,交代要与刘姓人永远和睦相处,之后,就悄悄离开了。
从此,鳡鱼沙滩,蓝天碧云,祠堂西边,小桥流水,面对如画风景,大家纷纷感叹:鳡鱼有情泽乡邻。
后来,人们为了怀念鳡鱼,不忍再在这片沙滩动土,就在沙滩的对岸,用石头护岸,围成了如同鳡鱼的形状,夏天,汹涌的江水冲着石岸,浪花飞溅,就像鳡鱼戏水,以示鳡鱼永活。从此,刘李两姓,一直友好相处,并将“鳡鱼有情泽乡邻”的传说代代相传。
抗日战争时期,刘李两家,互通婚姻,互相融合,军民同心,共击日寇,更留下了“白沙染血映忠魂”的可歌可泣史话。
19391月,200多个日本鬼子,从芜湖过湾址,到水阳,准备沿水阳江到当涂黄池,打通水阳到芜湖的水上运输线。鬼子在水阳驻扎后,粟裕副司令判断第二天鬼子必沿水阳江圩埂而下,命抓住战机。当时,水阳到白沙头一带的圩埂两边都是水,新四军准备用口袋阵伏击日寇,而白沙头是伏击鬼子的最好地点之一。
确定战斗方案后,新四军三营200多人负责白沙头伏击点,他们从江苏高淳分乘10几条木船,连夜渡过水阳江,隐蔽在白沙头。获知新四军来到后,李、刘两姓村民喜上眉梢,悄悄奔走相告。大家分外高兴,有的拿来稻草,有的拿来棉絮,有的送来米饭,可新四军纪律严明,棉絮、米饭等一概不要,只用稻草铺地,整齐得露宿在操场上。
第二天,鬼子果然沿圩埂往白沙头方向而来。白沙头靠南一点是一片乱坟,地势高,杂草长,离村庄约200米,既能隐蔽和伏击鬼子,也能避开村民。由于一战士杀敌心切,在鬼子还没有完全进入伏击圈就过早开火,暴露了目标,战斗打响后,鬼子迅速蹲下,虽然无险可守,可凭借火力优势,双方战斗异常激烈,鬼子丢下30多具尸体后,利用河沿缠着新四军,交替撤退,狡猾的鬼子很快从水阳街渡河,迂回到了白沙头对河的暗陡门。暗陡门与白沙头直线距离不过120米,这一带大树比较多,有的鬼子爬到树上,新四军的火力很快被鬼子的火力压制了,新四军只得边打边往圩心撤退,此时,鬼子面东朝西,居高临下,对有序而撤的新四军看得比较清楚,凭着枪弹优势,对新四军造成了较大的伤亡,20多名新四军在此牺牲。
战斗过程中,许多村民冒着枪林弹雨,送水送饭,军民同仇敌忾,极大鼓舞了新四军的战斗士气。清理战场时,看着牺牲战士的鲜血染红了沙土,心里默默念叨着:烈士有灵,“白沙染血映忠魂”,大家含着眼泪,就地用“红沙”掩埋了烈士遗体。
撤退过程中,一新四军连长,身负重伤,昏迷不醒,村民们冒着生命危险,趁鬼子追来前,悄悄把连长转移到了圩心的一农户家,疗伤过程中,许多村民悄悄看望,直到连长伤好返回部队。
新四军“白沙染血映忠魂”,抗击日寇的英雄壮举一直被村民们传颂着。解放后,为表达对新四军烈士的怀念,当时的小圩村在白沙头兴办的油厂,就取名为“红沙油厂”。
如今的鳡圩村,已经由当初的刘、李两姓,增添到了如今的20多姓,面积也扩大到了长、宽各约3公里,总面积约9平方公里的地方。
鳡圩村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
鱤圩村的龙王庙有着近千年的悠久历史。龙王庙位于白沙头西边2公里的三彭村。明朝万历年间金宝圩的进士唐汝迪曾经专书予以记载。当时,人们把龙王菩萨看作是金宝圩的护堤神,因此,庙里一直香火旺盛。民国二十年,金宝圩在丁湾决口破圩,龙王菩萨塑像沉入水底不知去向。洪水退后,村里一姓孙的老人,用丝网张鱼,龙王菩萨塑像被丝网带着浮出水面,大家十分惊奇,认为是龙王显灵,于是村民重新集资盖庙。三彭村的老人说,100多年来,以前,其他村经常失火,或水里淹死人,可龙王庙所在的三彭村一直很平安,大家都认为是龙王保佑。平时,老人、小孩身体不好,或有点什么疑难杂症,到龙王庙里敬柱香,很快就会好,因此,庙里香火更加旺盛。
1945年,为庆祝抗战胜利,白沙头、赵家村,分别兴起了板龙灯,沙芬村兴起了双龙灯,龙王庙又舞起了稻黄龙灯,以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从此,每年春节到元宵之间,各灯堂之间,相互送灯,不仅增添了节日的喜庆色彩,更促进了各村民之间的邻里和谐。现在,鱤圩村舞龙灯的风俗,一直相传着,成为金宝圩舞龙灯的第一大村。
鱤圩村划龙船也是出了名的,曾经多次获得过金宝圩第一。以前,划龙船主要是洪水期间巡查金宝圩大堤,现在,划龙船更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
鱤圩村的古迹,反映了其悠久的历史。
位于龙王庙正北1公里处的打神碑,就是古代劳动人民敢于战胜自然的见证。三国时期,丁奉造圩后,为调节南北水位,在水阳和杨泗之间,沿东南到西北方向又挑了一条扁埂。鱤圩属于扁埂下坝的东面水域。当时,为分开下坝的东西水域,人们又想以龙王庙为中心点,沿南北方向,从水阳西边的老王村挑一条通向雁翅的子埂,打神碑这一带是一处深水潭,子埂在这里怎么也合不拢,传说是一水神在做祟,于是人们就请来了龙王。龙王坐阵,子埂很快合拢了。为了纪念,人们立起了打神碑。以前的小圩村,就是由此子埂而名。至今,子埂部分尚存,打神碑犹在,字迹还依稀可辨。
鳡鱼嘴刘姓与白沙头李姓老死不相往来的界碑,现在保存在鳡鱼嘴西面的沙芬村。
相传,鳡鱼嘴刘姓曾经出过一个将军,将军死后,成了鳡鱼嘴的土地神。一般地,土地庙大门都是朝南,而鳡鱼嘴的土地庙,大门是往北而开,据说,这土地神一是为了守护刘家的后门——归永关,二是怀念位于北方的朝廷。现在,庙里香火还很兴盛。
鳡圩村一直非常重视教育,被誉为宣州北部培育人才的摇篮——水阳中学,最初学校就在鳡鱼,后来才搬到水阳。烈士赵平宋就在鳡鱼小学工作过。这里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可谓名副其实。民国时期,安徽省赈济厅厅长李代坤,宣城中学校长、律师,李萁荣;解放后,重庆市地委书记、档案局长,李萁亮,新疆自治区文联主席赵如心等,都是白沙头人。宣州区现任宣传部长刘维刚,就是鳡鱼嘴人。改革开放以来,这里尊师重教,先后有200多人考取了大中专院校,许多人,成了各行各业的栋梁。
不同时期,鳡圩行政区划和名称也不断调整着,但每一个鳡圩村支领导都一直以富民强村为己任。
近几年,鳡圩村更焕发出新的风貌。所辖40个村民组,水泥干道,村村相连,有线电视、电话,户户通到。目前,1个造船厂基地、2个木材市场、3个服装厂,把闲散劳力引向了致富通道,成蟹养殖,蟹苗培育,水上运输等支柱产业更让村民走上了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