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宝圩里有半边,丁湾古来多人才


 
金宝圩民谚:丁半边,刘半边,唐包心。民谚的“丁半边”指的就是现在水阳镇丁湾村的丁姓人家,丁姓有此誉,不仅仅是指丁姓人丁之兴旺,更重要的是指丁姓自古多人才,因此,更有“金宝圩里有半边,丁湾古来多人才”之说。
丁湾村位于金宝圩的西端,毗邻芜湖县,处于裘公和杨泗街之间。目前,是水阳镇第二农业大村,辖40个村民组。
丁湾村历史悠久。三国时期,这一带,中间是一片开阔的草地,四周是低洼的水塘,阳光下,深绿色的草地,一碧茫茫,就像一块巨大的地毯铺在金宝圩上,静静的水塘,映着蓝天白云,野禽悠然,芦苇轻漾,悠静中充满着生机。
公元235年,东吴大将丁奉,受吴主孙权重托,寻找新的练兵基地,看到金宝圩水草肥美,是屯垦的好地方,于是率领十万军民,围湖造田,筑起了金宝圩。由于丁湾一带,生机盎然,于是练兵督营就设在丁湾。
公元242年春,孙权驾幸金宝圩。此前,为了迎接孙权驾临,都督周瑜也来金宝圩指挥操练水师,丁奉为了让周瑜更好指挥,在丁湾筑起了瞭望台,瞭望台三丈对方,周瑜站在瞭望台上,远处,田畴井然,沟渠纵横,近处兵营棋部,一派生机,盛赞丁奉:君乃江东之将才也。至今,瞭望台遗址在丁湾的老坝头附近仍依稀可辨。
此后,不知什么时候,传说,丁湾下游的大官圩,开陡门放水,有一修行千年的鳡鱼精从水沟里游出来,向西南游到了金宝圩西边的丁湾村沙滩停了下来,从此,默默关注和庇护着丁湾……
传说毕竟是传说,但从此,丁湾一带人丁渐渐兴旺,却是不争的事实。其实,远在东吴金宝圩开垦前,就有丁湾村了,丁湾丁姓人由螺川丁氏迁来此地,繁衍子孙,村上居民,十之八九姓丁,金宝圩筑起圩埂后,这里圩埂外滩是一片美丽的沙滩,小河在这一带九曲十八弯,静静的河水,绿色的沙滩,让人流连忘返,因而,便渐渐更名为丁湾了。
丁湾水陆交通非常方便,有上七下八之称。水路,上到宣州七十里,下到芜湖八十里,陆路,上裘公,下杨泗,过河不远是湾址,四通八达,因而,这里不仅有古村落,也有繁华的集镇,丁姓子孙繁衍,人丁兴旺,也在情理之中了。
金宝圩地势南高北低,丁奉在造圩后,为调节南北水位,在水阳和杨泗之间,沿东南到西北方向又挑了一条扁埂,老坝头就处于扁埂的中间位置,同时,老坝头又处于金宝圩东西方向的中间位置,鼎盛时期,丁湾外滩到老坝头都是丁姓,故流传着“金宝圩里有半边”。
和其他姓氏一样,丁姓人也迷信,丁氏族人认为,丁氏繁衍离不开祖宗保佑,丁氏兴旺与鳡鱼精庇护有关。丁氏族人怕鳡鱼精有朝一日会离开丁湾外滩,于是就在外滩修建祠堂,让祠堂镇住鳡鱼,祈求丁氏世世代代兴旺。
丁氏祠堂,年代久远。史料记载:丁氏祠堂正屋三进,十五间,砖墙瓦屋,雕梁画栋,连坊板、纱槛、天花板等,均有古装雕刻,或龙、或凤、或花鸟,鱼米之乡景,五谷丰登愿,均有刻画。正屋内有前后两个大天井,各砌花台两个,前天井花台,左栽一棵甘禄花,右栽一株紫荆树;后天井花台,左栽一棵银桂花,右栽一株金桂树。每年八月盛花期,丹桂飘香,香满十里。
祠堂屋后有林园,约10亩面积。林园里,杨柳、丹枫、柏树、桦树等浓荫密布,夏天,河里清风徐来,枝头轻漾,让人心旷神怡。滩上四周,或牛或羊;河里野鸭,河边白鹭;远处,山盈盈;近处,水清清;蓝天白云,恬静悠然,一派田园风光。
俗话说,占得风水多人才。丁湾古来人才多,就是最好的印证。丁湾民间流传着徐华阳探亲这样一个神奇美丽的故事。
徐华阳是明代一位掌握兵权的武官,曾率兵征服过交趾国,传说他是丁姓女婿,岳父家住在丁湾附近的三潦村,平时,他来探亲总是穿着便衣,不带随从。一次,他的内亲们和他开玩笑说:“听说姑爹大权在握,名耀朝野,我们不大相信。”他答到:“我也想带随从来你们家玩一趟,可你这里地势浅了,怕载不住”。他的话引起了哄堂大笑。他又说:“真要我这样来,需要办好两件事,以免后患”。大家异口同声说:“一定办好”。他接着说:“我到来之前,你们准备一个砻床脚,摆在堂前,我坐一下就走,我走之后,要掼猪水罐一口,不然就要失火”。大家都点头说:“照办”。约期到了,徐华阳衣冠楚楚,骑着骏马,威风凛凛,前呼后拥,率领几百名卫队,鸣锣开道,来到岳父家。到了门口,徐华阳跨进大门,在砻床脚坐了片刻,便上马而去。岳父家老小只顾看热闹去了,忘记了掼猪水罐。结果,徐华阳刚走上圩埂,三潦失火,全村烧光,徐华阳叹息道:“罢了,我负责在最短时间把三潦重建一新”。两个月后,全村一律盖上了新瓦房。
近代,丁湾一直人才辈出。科举秀才丁景垣、丁胥衿、丁睡斋等都出生在此地。其中,有个外号叫丁四叉子的,人们还常常念叨。
    民国二十年,即1931年,金宝圩破圩。破圩前,曾经有这样一个不吉征兆的传说。民国十九年夏天的一个黑夜,当时的金宝圩公所负责人丁睡斋,由束家渡调解民事纠纷,半夜回丁湾,路过龙王庵下首100左右的圩埂处(这里曾经是辛末水灾缺口处),发现一条似龙非蛇的怪物横卧大埂,看不到头尾,由于圩埂内外坡长满蓼蒿杂草,无法通过,丁睡斋开始非常惊吓,但马上就镇静了下来,骂道:“要是妖怪就彰显你的妖气,如是正神,就得让我从你身上跳过去”。说着就从它身上跳过飞跑到龙王庵,叫起看庵老人,两人打着灯笼回到原处,怪物不见了,只见圩埂内外两旁蓼蒿杂草倒伏。结果,第二年六月二十四日,金宝圩在此处决口。当然,现在看来,这是类似于地震前的动物异常现象。
决口的当时,汹涌的洪水如千军万马,似雷声轰鸣,从龙王庵下首到广坝桥一带白浪翻滚,房屋顷刻荡然无存,一时老幼啼哭,争相逃生。四天后,圩内水满,圩埂上,灾民成群,境况之惨,无可名状。灾后,民国政府发放的赈灾粮款,被层层克扣,不良之徒,趁火打劫,弱肉强食,树皮草根,被挖剥殆尽,人畜尸体,触目皆是。丁湾的丁四叉子赤着脚,跪在当时的宣城县国民政府反映灾情,国民政府迫于民愤,如数发还了赈灾粮款,惩办了贪官。丁四叉子为民请愿,伸张正义,从此,赢得了民众的尊敬和爱戴。
80多年过去了,当年决口处被洪水冲出的深潭,至今,还没有人知道它的深浅,虽然,人们对潭有点望而生畏,但或多或少有点神秘的深潭,现在也不失为一处有一定意义的景点。
进士,举人,秀才……是丁湾的荣耀,在这里播下的革命火种更是丁湾的骄傲和自豪。丁湾,曾经是金宝圩的重要革命根据地之一。
清末武举秀才丁中生,曾经声名远扬。当时,丁中生会同水阳的武举秀才马鸿飞、袁邦清,山区的张铁匠等人,前往宁国府,赶走桂知府,也留下了佳话。他们高举义旗,在宁国府衙门口贴上:“推翻清政府,打到桂知府,迎接国民革命军”的大幅标语。很快,孙中山领导的正规革命军到来后,接管了宣城,表彰了他们的革命行动。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难当头,丁湾村民,踊跃从军,其中,有个叫张可为的人,1939年参加了新四军,后来开往泾县,经历过“皖南事变”,“皖南事变”的前前后后,他都很清楚。
194077,宣当芜中心县委以战地服务团的名义在丁湾召开了抗战三周年纪念大会。当时,群情激奋,斗志昂扬。
    1943年夏天的一个晚上,新四军游击队以徐楷、李花开为首,在丁家祠堂召开了一次金宝圩农抗协会扩大会议,为了扩大革命宣传,会前还表演了革命内容的话剧。日寇得知情报后,全副武装,前来裘公,并派先锋队前往距离丁湾约半华里的法华寺,准备炮击农抗会会场,我新四军情报人员得到消息,飞速传送,会议提前结束。新四军武装部队机警地转移到了沿山朱村、汪村去了,农抗会会员也纷纷散去。农抗协会总会长王天玉和他的卫士丁允发在裘公渡下首王坟头被捕,后丁宗浩、丁光友两人又被捕,三日后,这四位同志在水阳惨遭日寇杀害。
    革命的火种在丁湾传播,也从丁湾蔓延,老坝头、附近的撒垾滩,都曾经是抗击日寇的战场,也是新四军在金宝圩与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中心点。由于区划调整,行政辖区变更,这里不再缀述。
    丁湾留下的古迹,见证着丁湾悠久的历史。丁湾有一座古桥——螺川桥。此桥原为土木结构的低桥,后来,村民两头用石头砌成高墩,上架跳板,将桥升高。据推测,此桥在宋代就有了,因为,丁姓系三国前从外地迁来,后在圩埂外滩建祠,名为螺川丁氏。桥早于建祠,毁于1959年。丁湾还有个老桥头,它是丁湾通向圩心的一条总路,现桥还在,由于数度重修,展现出古色古香的风姿。
丁湾人杰地灵,得益于代代相传的重教之风。丁姓建祠后,十分推崇学而优则仕,丁氏族人每年都从幼童中挑选一定数量的聪慧男孩,有丁氏公堂出资,聘请有名望的饱学之士专门传授,因而,科举应试,读书习字之风一直盛行。现在,金宝圩里,凡见一手好字之人,大家都笑称:你是丁湾人。
说到丁湾重教,不得不提到丁光焘。丁光焘字广淘,世居金宝圩。早年遵父之命,考入上海政法大学,以优异成绩毕业,他看透当时官场的腐败和政治的黑暗,谢绝高管厚禄,毅然回到金宝圩,报效桑梓。
丁光焘为启迪民智,增强民志,开馆收徒,他说:“与其以笔带刀以求富贵,不如以笔代耕教书育人”。他自编教材,因材施教,灌输新文化,宣传新思想,在20多年的教书生涯中,培育了数以百计的学生,其中,有很多人才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丁光焘还悉心攻读太医药书,他医术高明,配方精当,四乡八镇,登门求医者常常络绎不绝。他撰门联一副:“治病兼医俗,教书且种田”。其惠人淑世精神,深受乡里称赞。
解放后,当时的裘公乡政府,就以丁湾的栗村民校为中心校。他们自编教材作为补充教材,定期考试,逐步升级,考试合格后发给毕业证书。每天晚上学员们不约而同来学校,文化娱乐活动,也开展得有色有色,因此,被评为县办学先进单位。
改革开放以来,这里教育更是腾飞发展,先后有400多人从丁湾走向宣城和全国各地,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
丁湾为金宝圩的农村改貌,曾做出过杰出的贡献。解放后,经济落后,百废待新,丁湾村领导先后建起了两个窑厂,窑厂为金宝圩住房的的改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现在,窑厂虽然已不在,但当年金宝圩人在丁湾窑厂订购砖瓦的忙碌情景,人们仍记忆犹新。
现在的丁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近几年,面貌焕然一新。全村耕地面积4856亩,水面1500亩,稻田育苗、养蟹1800亩,村年集体经济收入60多万元,人均收入2010年达8000元。全村4条水泥主干道,10多条支道,将40个村民组连成一体,自来水、有线电视、电话,家家联通。
目前,丁湾村领导在保留传统农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水产养殖;在劳务输出的同时,积极引进加工业;在村庄规划的同时,注意保留丁湾古迹,开发旅游,扩大宣传……
让古老的丁湾展示新的风貌,焕发新的活力。笑声盈丁湾,明天更辉煌!这是每届丁湾村村支两委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