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地铁里人流量大,人贴人、人挤人,每天都有近距离观察身边乘客的机会,观察得多了,也就分出了类别。根据我的观察,北京地铁的乘客大致分为10个类型:
第一类是闭目养神型。这个类型的人一上车就尽量找有座位或有撑靠的位置,位置确定后就闭上眼睛,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除非有人碰撞或发出什么惊扰的声响,否则,决不睁眼,至少在表面上看是心如止水。
第二类是闷头阅读型。这个类型的人一般常备书报杂志,站定位置后就旁若无人地进入文字的世界。无论车上有什么广播、电视,都不会对他或她形成干扰,除非是旁边的人把他或她阅读的东西碰掉,否则他或她是不会移动目光的。
第三类是沉溺网络型。现在掌上电脑或类似的视听设备越来越多,很多手机也有类似功能,于是,这种类型的人上车后就会立刻沉溺于互联网世界,或看电子书刊,或看电视剧,或玩网络游戏,或听音乐等等。他们充分享受移动互联网的“移动”优势,在移动的列车上享受着移动的快乐。这种类型的人以青年人居多,中老年人相对很少。
第四类是电话办公型。这类人分两种,一种是没上车时已经开始通过手机长谈,上车后仍然恋恋不舍。另一种是上车后突然接到来电,但不忍心挂断。这两种情况下,电话办公型的人都是旁若无人、喋喋不休,有的甚至声音洪亮,搞得全车厢的乘客都不得不洗耳恭听,除非是捂住耳朵或换个车厢。但在另一节车厢中,也很有可能另有一位电话办公型的乘客在恭候你,所以,躲也没用。
第五类是欢声笑语型。这种类型的乘客至少是2人以上同行,一哨人马上得车来,有说有笑,好不欢畅。他们的话题肯定是他们自己比较关心的,但肯定与周边乘客无关,但在他们高声训导下,周边乘客也会在几分钟内便明了他们的关系及他们所谈论的事态的缘由,肯定地讲,这种在地铁车厢内高声宣讲的话题一般也不会有什么技术含量,肯定是容易掌握的,只是掌握了也没有什么用处。
第六类是东张西望型。这种类型的人占地铁乘客的多数,他们一般不阅读、不交谈、不玩移动电脑、不闭眼,而是睁大眼睛四下张望,惟恐遗漏任何一个瞬间。如果这时车厢内有人发生争吵或有什么声响,这类人肯定会全神贯注地全程看个够。这类乘客很适合做法庭的证人,因为眼前的一切都不可能逃过他们的眼睛。
第七类是守身如玉型。这类乘客多数是女性,她们一般对自己的容貌、身材、气质等足够自信,自信到认为所有在她身边的异性都难免对她想入非非。这类乘客在车厢中,对于人贴人、人挤人的环境很敏感,如果此时有异性的手、肘、肩等部位(有意或无意)触碰到她的身体,她就会立刻横眉冷对、声色俱厉。轻则“讨厌”,重则“流氓”,搞得身边的异性乘客精神高度紧张,不敢有半点闪失,以免使自己难堪。但就我所见到的守身如玉型的乘客和异性发生争执的情况看,几乎百分之百都是“莫须有”。在我看来,这类乘客的存在,对于身边的异性乘客而言无疑是一种“冷暴力”,而且,遭受这种“冷暴力”的时候,受害者往往没有辩解的余地。现在的社会对于“性骚扰”缺乏公正客观的认识和判别,只要有女性发出呐喊,对方基本上是没有摆脱的机会,除非是鹤发童颜的老叟或乳臭未干的小童,否则,到派出所耽搁几个小时肯定是难免的。
第八类是心烦意乱型。现在的社会竞争很激烈,社会资源相对于人口而言仍然不足,很多人难免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走在路上也难免有所流露。地铁车厢中这类乘客很常见,他们多数情况下是紧皱眉头或目光呆滞,对身边的一切均不屑一顾,完全沉溺在自己的世界中无法自拔,若有不知趣者和他或她发生身体碰撞,他或她可能会毫无反应也可能会暴跳如雷,毫无反应是因为不屑,暴跳如雷则是借机发泄。
第九类是目光深邃型。这类乘客多数是把目光聚焦于无限远的地方,对眼前的车厢毫无感知。眼前发生的一切,都不在他或她的视线内。他或她可能是在思考,也可能是脑中一片空白,但从目光中,我们很难判断他或她在想什么,总之是他或她的目光早已穿越了凡尘,飞向遥远的天际。只有到站下车时,他或她才会把目光收回到眼前的世俗世界。
第十类是笑容可掬型。这类乘客多数是慈眉善目的老年人或一些外国人,他们始终保持一脸微笑,对身边发生的一切都很宽容,无论多么拥挤,他们都会笑容可掬,又是甚至会边笑边微微点头,似乎是对这种拥挤不堪的环境表示理解。应该说,这种类型的乘客才是和谐社会的柱石,微笑是一切不良情绪的解药,有了微笑,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