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奶”是如何变异成“高价奶”的?


“政策奶”是如何变异成“高价奶”的?
 
原本让学生喝上价廉质优牛奶的“学生奶”工程,在山东菏泽却“变了味”:当地1.3万中小学生,两年多来一直喝着高于省里指导价一毛钱的“高价学生奶”。享受国家免税政策的“学生奶”,缘何变成了渔利工具?“新华视点”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24日齐鲁网网)
学生奶”是“政策奶”,国家有税收政策支持,目的就是让学生受益。然而,菏泽学生却不明不白地喝了将近两年的“高价奶”,蒙牛营销商擅自将规定1.7元/盒涨至1.8元/盒,每盒加价0.1元,当地订奶的1.3万学生,每天喝学生奶得多支付1300元,商家则每年额外获利三四十万元!
国家的优惠政策,何以沦为商家牟利的工具?“政策奶”在菏泽何以变味成“高价奶”?首当其冲的原因是学生奶的供应机制存在漏洞。从报道中得知,学生奶的供应商是经过报备程序由教育部门“指定”的,价格也是实行的全省统一指导价。这种“垄断”、“专营”的色彩,难免让唯利是图的商家有空子可钻,“成本上升”之类的涨价理由很容易找到,而一旦监管不力,学生就要多掏腰包。
也正是这种指点专营的原因,商家只要把有关环节打理好,职能部门装糊涂,就可以浑水摸鱼,要不是细心的家长发现问题,菏泽学生不知道会将高价奶喝到何时。“学生奶”的推广工作是全面部署的,价格也是全省统一确定的,《山东省“学生饮用奶计划”实施方案(试行)》中规定:“各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不能凭借这项工作牟取利益,也不允许在统一供应价格之外加价和收取其他费用。”其他地方都执行的都是1.7元/盒,怎么唯独菏泽教育部门不知情?
价格是蒙牛公司自己确定的,教育局没有权力直接干预。”难道“政策奶”价格想怎么订就怎么订,卖多高教育部门都可以不管?当地教育部门的暧昧,供应商依然不愿意执行统一价格的强硬,不能不让人怀疑其中存在猫腻,不然商家的底气何来?既然按照规定的价格做不了,完全可以放弃这一市场,让别的品牌来做。因而,要让“学生奶”回归“政策奶”的原味,一要追查其中有无腐败的成分,二要改革供应办法,引入竞争机制,坚决打破垄断,淘汰违规牟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