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东渡,传法二祖至五祖,一向是《金刚经》与《楞伽经》并传,体现了般若与唯识的结合。前者金刚乘扫荡一切境界,后者讨论种种自心现量,以“不执著”为前提,对现象进行层层超越,避免陷入不究竟的空相之中。这才是佛法的中道精神,可惜到了六祖之后,便以《金刚经》为主,不依《楞伽经》印心了。此后,禅师们奢谈顿悟而耻言渐修,只谈明心见性不论果位,不少人以超越第六意识之后的心相为不生不灭的本来面目。
-------------------------------------------------------------------
《金刚经》翻翻覆覆以述空,凭着积淀与感悟一步步把捉即是;《楞伽经》铺展开来以析空,因着相状一点点抽丝剥茧终会见。
顿渐,方便而已,悟之终要析之行之,析之终要明之体之,入手时偏重之处不同,明了时自然融通、本无偏废。
道法之下,量变积以质变,必然之理,名相之认知、世事之体历、执妄之消减、心性之清净、道法之感悟点点而积,积淀与机缘皆到时,方有豁然之悟,悟后还须深入之、更须践行之。一悟一质变,悟后还须悟,顿渐相宜,自然之理。
所谓修行,无非身心之修,了性了命,身心强大,欲情本色,物象不扰,而于大自在中以大悲心安然应机缘,即得大实在,即是解脱。果明了心,见了性,见了那法性如如,体之、融之而后安然之,无有执妄、不起分别,只自然而然,久久自然觉行圆满……
果位,假名耳,未至之时不可执之,至之无所谓之,只珍重当下,用心于体历,当究之时究之,可悟之时悟之,尽心随缘,只是自然便罢。之外的,明之有益,不明何妨,秉心随缘,即是了当,所谓罢了,罢即了,了则罢,见得心佛,诸般舍下,只是真性自然,即是解脱……
真性自然,即是得道
评论
1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