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六百万套保障房能孕育多少腐败?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徐宪平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记者会上表示,未来5年,中国将建设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今年1000万套,明年1000万套,后三年1600万套,使保障性住房的覆盖率达到20%。

五年建设三千六百万伙保障房,堪称史上最大建屋行动。这项大跃进式的投资,叫人欢喜,但也叫人深深担忧。

就在人大会议刚结束,审计署公布对京沪高速铁路项目的审计报告,揭发「七宗罪」,包括违规招标合同涉及近五十亿元人民币、伪造发票、施工单位和个人挪用公款一亿八千多万元人民币等,令这项世纪工程未竣工已打上不光彩烙印。

审计署二○一○年跟踪审计结果发现,京沪高铁工程被施工单位及个人转移挪用建设资金一点八七亿元;未招标已开工,涉及合同金额近五十亿元;使用虚开、冒名或伪造的发票近一千三百张入账,金额达三点二四亿元等。

京沪高铁投资逾二千二百亿元,活像诱人的唐僧肉,各路妖魔鬼怪都想分一杯羹。尤其是工程招标,动辄过亿元,无不争得你死我活,「有实力的靠关系,没实力的照章办」,早已成为公开的秘密。工程权力高度集中,从项目规划到指挥决策,由极少数人说了算,加上监管疏失,官商勾结、贪污腐败也就在所难免。

事实上,早在一年前,审计署已发现京沪高铁假发票入账、多计工程款等各种违规现象,但后面文章没人作,责任人未处理,纪检司法单位也没介入。原来审计来审计去,只查问题不问责,难怪连铁道部长也有恃无恐地参与工程招标的利益输送。刘志军的倒台,使高铁腐败的影子,开始显现。

然而,正当「高铁风云」还在上演之际,更多大跃进式的投资已急不及待登场,在「十二五」期间,大力扶持七大战略新兴产业早已人所共知,但更为瞩目的则肯定是中央决定在未来五年建设三千六百万套保障房,当中的一千万伙更要在一年内开工,耗资一万四千亿元人民币,以套数计将超过商品房新供应,被不少发展商视为在中央强力打压楼市下,另一片耀目的新天地。

工程浩大、投资金额惊人,但发展模式及财政责任分担仍然模糊不清,例如起楼的资金由谁提供、土地从哪里找来、发展商如何参与、将来怎样实现公平分配,如何监管,至今仍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人们自然会联想到高铁,京沪高铁作为中国高铁里程碑工程,理应成为「金牌工程」、「干淨工程」,可惜现实完全相反。这么多建设资金被贪污挪用;这么多合同假招标,甚至不招标就开工;这么多假发票入账充数等等,实在骇人听闻。说真的,连京沪高铁工程都充斥蛀虫,谁相信中国还有干淨工程?

因而,人们有理由担忧,三千六百万套保障房能孕育多少腐败?这项史上最大建屋工程会是干净的吗?现实中已有很多例子,保障房频频沦为腐败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