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说村官


村官:三年一选有啥纠结?

文/孙玉良

    当前,农村普遍进行了直选,进入了所谓的“民主”时代。

    直选的时间,定为三年。也就是说,成为一村之长,只有三年的奋斗时间。三年之后的村长,究竟鹿死谁手,永远是个未知数。

    农村真的“民主”吗?选举谁当村长,并非每一个群众心中所愿。实际上,村官的诞生,是多方角力的结果,有宗族势力的因素,有拉帮结派的因素,甚或有的地方,还有黑社会参与的因素。

    因此,选举村官,根据中国特色的贯性,利用各种手段,包括请客送礼等腐败的方式,便成为必然。说每一位选举出来的村官,都是群众内心认同的带头人,其实是个民主的神话。我不否认也有选举出来的真心带领群众向前发展的好村官,他们与大多数为了达到个人目的竟选的村官,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村官百态,在这三年之中,上演了一幕幕现实版的小村故事。

    对于为达到个人目的竞选成功的村官来说,三年真是一寸光阴一寸金啊,特别是为了选举花费巨大竞选经费的村官,按照市场经济的一般原则,他们是要捞回成本,攫取丰厚利润的。有的人为了当上村官,动辄花费数万乃至十万百万的钱财,而按上级的政策,村官的月工资,只有区区几百元,且强调吃喝费用为零,傻瓜都会算过帐来,这是一个赔本的买卖。如果规规矩矩做人,在这个金钱社会里,他们会穷死。所以如果你认为他们竞选村官,是为人民服务,那你一定是个白痴。

    有这样产生腐败动机的土壤,想让村官个个成为清官,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村官当选以后实行“一言堂”,巧立名目贪污公款,有备而来大吃肥肉,成为村霸,成为贪官,是最为顺理成章的事。他们基本信奉“有权不使,过期无效”,竭尽全力损公肥私,从而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不公。在很多地方,群众非但不信任他们选出来的村官,反而对其产生严重的仇恨心理,为什么?地球人都知道。

    农村换届频繁,除贪官之外,最容易产生的另外一种官,是庸官。他们不愿得罪人,惧怕恶势力,认为当支书也好,村主任也罢,并非一辈子的铁饭碗,弄不好下一届就又重新沦为草民,犯不上因为公事得罪小人,让自己以后的小日子不好过,还是得过且过,做个“维持会长”,落个“老好人”比较稳妥。因此贯常情况,在任的第三年,就基本不干什么事了,所操心的,是为了继续连选连任做准备,理想主义的看法,是好官都会受到大多数群众拥护的,但在现实中,这个善良的愿望,并非能全部实现。没有强大的家族势力撑腰,雷锋也不会被推向前台。

    这样一来,让想干事情的好村官,也很忧心。他们也许有远大的发展计划,但三年之后会不会因为落选而夭折,会不会“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沾襟”,谁也说不清。在一个贫穷的村庄,要想脱贫致富,要想改变面貌,没有十年是不可能实现的。为什么很多村庄,村官频繁换人而容颜未改,发展了几十年仍是老样子,甚至一年不如一年,与谁是带头人,他能干多长时间有很大关系。有的村官,刚刚熟悉了村中情况,就又到了换届的日期,农村的面貌是老样子,村官的名字,到是三年一换新容颜。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但有时操纵选举的,并非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由于中国几千年来中国缺乏民主土壤,所谓的群众,很容易成为随风倒的墙头草。有的群众,为了眼前的一点蝇头小利,而违心地投票。农村不能向前发展,他们也会大骂带领他们的村官。他们怎么不想想,这个村官,是他们用神圣的一票选出来的?

    中国也出现了一些好的村官,比如华西村的吴仁宝。但这样的村官,在中国太少了,几成为大熊猫一样的珍品。如何靠民主的力量,选举出吴仁宝一样的好村官,如何想方设法让好村官留任时间长一点,如何培养好村官苗子,给他们撑腰帮助他们干成大事,如何消除或降低家族势力、宗族势力的影响,杜绝黑恶势力操纵农村选举,如何让村民们发自内心地选出他们的带头人,是上级部门需要深思熟虑的事。推动中国民主化进程,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孙玉良认为,这个中国最大的课题,最有可能在农村率先实现,就象中国发明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从安徽小岗村开始一样。